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聽聞心💫婷文說🫧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 曬衣,也是一場修心

🫧聽聞心💫婷文說🫧
·
·
如果真如聖嚴師父所說,「修行,是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我確實感受到一種柔軟的回歸。於是我開始模仿先生的方式:順著他的節奏做幾天,竟發現這樣不但省時省力,還讓心情平靜許多。同樣一件事,換個做法,竟能有全然不同的感受。我也第一次,真正欣賞他的方式。

我是一個很討厭曬衣服的人。

要等洗完衣服的時間,還得把衣服抖開、掛上衣架、放上衣桿——光想就覺得煩。所以買房的時候,我堅持一定要有洗脫烘衣機。

相較之下,先生總是有他的一套「洗曬哲學」。天氣好時,他一定要曬太陽;收衣時,會邊取邊折好放入衣籃,我只需分類就好。

我們之間的默契,彷彿早已分工明確——他曬,我不曬。


直到最近,我開始「觀自己的心行」。也就是觀察內在、照見行為。

我問自己:為什麼那麼抗拒曬衣服?漸漸地,我看見另一種自己。

如果真如聖嚴師父所說,「修行,是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我確實感受到一種柔軟的回歸。

於是我開始模仿先生的方式:順著他的節奏做幾天,竟發現這樣不但省時省力,還讓心情平靜許多。

同樣一件事,換個做法,竟能有全然不同的感受。我也第一次,真正欣賞他的方式。

某天,先生發現我也照著他的步驟做,開心地笑著對我說:「這樣在外面順手折好,能抖掉灰塵,小蟲也不容易帶進家裡。」

那瞬間,我忽然想起童年,與弟弟分工曬衣、收衣的畫面——那時,這是被賦予的「責任」。

原來,我長久以來的排斥,不是來自曬衣本身,而是「被要求」的感覺。我才明白,家庭裡沒有誰應該負責什麼,生活的流動,其實是一種互相幫忙。

婚後十年,我和先生也曾為家事爭論不休,但一次次的磨合,讓我們越來越懂對方的節奏。

後來我才懂,排斥從來不是故意,而是無意識裡的過往經驗,在牽引我們重複舊有的反應。

「觀曬衣」這個心行,讓我學會,改變的起點,不在行為,而在願意理解。

當我願意看見自己、陪伴自己,曬衣服成了一種修心的練習;也在這樣平凡的光裡,我與先生的心更靠近了一些。


從「被迫」到「願意」,理解讓日常變得柔軟:)

面對日常生活就是修心的時候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