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上网越来越需要 VPN,也越来越不安全?
今天,上网已经像电话、电报、书信一样,成了生活必需品。而 VPN(虚拟私人网络)也变得家喻户晓——无论是游戏玩家、外贸从业者,还是大公司员工,很多人都习惯用 VPN 浏览内容。就连浏览器像 Edge、Opera,都内置了 VPN 服务,Pixel 手机也提供 Google One VPN 的隐私保护功能。随着科技飞速发展,VPN 的普及也给数字极权国家更强大的审查技术提供了温床。
VPN 的热度从哪儿来?
政府爱封锁,人民想自由
从传统焚书坑儒、审查出版物,到现代的网络封锁、饭圈管控,历史一再重演。法家思想强调控制言论、禁止异端,而 VPN 成了民众获取信息的工具。两面受益:经济通畅又信息可控
VPN 可以让国家在控制信息流与开放经济之间找到平衡:保护国家意识形态,又不妨碍贸易、科技、科研的信息流通。官民都需要 VPN
普通用户用 VPN 翻墙;政府则用它在海外发声、影响国际舆论。VPN 成了“上网”和“宣传”的双刃剑。
防火墙是怎么封 VPN 的?
最早,GFW(防火长城)靠 DNS 劫持封禁平台;
后来升级为 IP 黑名单,借助华为等厂商监控并封锁 IP;
现在更聪明了,GFW 会打分用户、IP、客户端,封禁等级动态调整;
小众 VPN 服务往往能免疫一阵子,但一旦用户量涨大,就会被 GFW 捕获并禁掉。
VPN 的三个使用误区
隐私保护?这只是幻觉。
VPN 服务商可以看到你所有网络行为:真实 IP、访问记录、时间、账号等。哪怕标榜“无日志”,也很少经得起审计。比如 PureVPN 曾声称“完全不记录用户日志”,却在 2017 年配合警方提供用户 IP 验证身份。换 IP 换地址?也有更好的选择。
使用 VPN 更换登录地点,付费不菲;但买一个代理就能达到相似效果。再说,VPN 客户端闭源,也可能更让人担心隐私安全。绕过封锁?也许不持久。
VPN 的反封锁技术越强,用的人就越多,GFW 就越快封锁其 IP。这就是著名的“VPN 悖论”:强反封锁 → 多用户 → 被封锁 → 再反制 → 循环往复。
VPN 服务商如何“妥协”?
写死密码、协议可被识别
Astrill、NordVPN、PureVPN 等客户写死在客户端的连接密钥,反而让 GFW 更容易识别;服务器设在本地
有些 VPN 在中国境内建数据中心,为的就是更快更稳定,也更容易被监管;配合政府监控
有的 VPN 服务商会被动或主动把日志上报,有些甚至受到政府控制。
一个 2025 年 6 月的透明度报告指出,美国 App Store 中前 100 名 VPN,有约 20 款由中国政府运营,Google Play 里也有几个。也就是说,你可能在“翻墙”,同时正被政委们盯着。
该怎么办?更安全的翻墙方式
首选开源客户端和开源协议:例如使用混淆型客户端(obfuscation)。
漏洞 VPN 的用户须谨慎操作:可以搭配虚拟机、隔离浏览器、第三方代理使用,多重保护是关键。
别轻信“不可能验证”的承诺:不能审计的东西,就别信“无日志”、“不监控”。
VPN 行业看似繁荣,但其中很多“承诺”都不过是虚设。如果你身处信息控制严密的环境,建议:
优先使用 开源协议 + 混淆技术,
相比“万能”VPN,更看重 技术透明度,
对普通闭源 VPN,审慎使用,配合虚拟机、代理,提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