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 6
英國人說話,聽說就像日本京都人那樣,極其婉轉,反轉再反轉。習慣跟美國人溝通的我,多多少少鬧了點笑話而不自知;即便身在英國,我也學不來那種婉轉。例如,想要表達一件事情挺不錯,我說 "This is quite good." 美國人明白,英國人臉色大變;因為在英國人的會話中,這句是指 "This is trash."
有人證。
說別人很笨,英國人不會直說。有次聽枕邊人講電話,說及一個極蠢的人時,她說 I'm afraid she's not very bright,但心裡想的是 she's a prick!
學不來。真的學不來。
說起 not very bright 的人,就想起另一個清潔員;她真的 not very bright。
她是個大概三十開頭的女人,穿了鼻環、唇環,脖子和手臂都有紋身,若換一身裝束就是去 clubbing 的造型。來當清潔員,明顯地是為勢所逼;她有個需要特別照顧的三歲孩子,在育兒服務又貴又難求的英國,清潔員這份工作能給她彈性上班時間,還有一輛開工用的車,簡直完美。
雖然她真的很笨,教她的東西學很多遍都不會,而且無法處理稍微複雜的問題,例如與客戶溝通,或安排清潔時間等等;但至少還是願意好好工作,而非選擇拿社會福利渡過餘生,還是很不錯的。
讓我訝異的是,她原來已是外婆。剛工作時她便說約了產房時間,聽得我們一頭霧水;原來除了三歲兒子外,她還有個十五、六歲的女兒,且懷了一對雙胞胎。女兒生下雙胞胎後不久就和母親吵架,離家出走了;雙胞胎留在母親家。雙胞胎的父親只有十五歲,比她女兒還小;哎吔親家無意收養孩子,她只能讓雙胞胎 taken into care。
所謂 taken into care,不是就這麼棄養,孩子說不要就不要;而是向地區政府提出,讓政府審查,看對孩子來說什麼方案最為妥當;一般是法庭審理後發出指令,讓地區政府有孩子的parental responsibilities,為孩子選擇去向。
雙胞胎去向如何,我並不知道。
或許不是對孩子沒感情,而是西方社會對家庭的觀念與東方社會相距甚遠。老一輩並不會因為孩子與自己有血緣關係而放棄自己的人生,為孩子疲於奔命;畢竟,那是孫兒,不是兒女。即便是兒女,到他們成年了,父母的責任某程度上也就結束了。
無情嗎?其實不過不忘記自己也有需要而已。
當聽見女性因為不想成為別人生命的載具而選擇不生育,我總覺得有那裡不對。現在,我明白,那是因為我覺得她們終究沒有脫開傳統東方父權社會給女性套的社會責任。
舊有社會(其實也不這麼舊)覺得粉紅色是女孩子的顏色;一個女孩正正因為這個原因而不喜歡粉紅色,於我而言便是脫不開那框框。以前,我覺得新時代的我們應該質問,為什麼粉紅色是女孩子的顏色,不是男孩子;現在,我覺得顏色本身就沒有性別之分。
所以,生育為什麼非得是責任?生了孩子,照顧他至成年是責任;但生育與否,本身並不該是責任為先,無論所謂責任說的是傳宗接代,是宗教信仰,還是生物的本能傾向。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