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yom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攻与受的悲剧:当同性恋也要活在异性恋脚本中

yomi
·
在BL文化中,「攻」与「受」几乎是标配设定。攻,强势、主动、冷酷;受,柔弱、细腻、被动。看似是一种“美学设定”,却不知不觉把原本可以颠覆父权的同性关系,又重新塞回了异性恋性别权力结构的剧本里。当同性之爱也被强行分类成“谁是男人谁是女人”,这到底是性别解放的开始,还是刻板印象的回潮?



一、为什么“攻受”设定如此流行?

在许多BL小说、剧集、漫画中,“攻受”不仅是人物性格设定,更几乎是作品销售与标签的基础结构。

攻 = 男人味十足、高冷、强势,像是异性恋关系中的“男性典型”;
受 = 情绪细腻、颜值高、容易受伤,常常带有“女性化”倾向。

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在重复“男主 + 女主”的公式吗?

是的。

但为什么依然受欢迎?因为它满足了一种熟悉的安全感,也提供了一种对主流性别关系的“重写权”。


二、它真的在“打破性别”,还是复制?

有人说BL是一种性别解放的工具,前一篇文章我们也提到:它让女性成为凝视者,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中不平等的男女结构,在男男情节中投射出自己的理想爱情。

✅ 从这个角度看:

  • 女性不需要代入受苦的“女主”角色;

  • 她们可以自由地欣赏情感与身体的表达;

  • 它是一种文化上的反父权练习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另一面:

❌ 攻受设定其实在复制“谁强谁弱”“谁主导谁服从”的二元结构,且把性别气质绑定成性行为角色

  • 阳刚者必须“进攻”;

  • 阴柔者必然“被进入”。

这不仅限制了同性恋关系的多样性,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女性气质 = 弱者 = 被动”这一危险等式。


三、“男妈妈”与“老嫂子”:性别羞辱的回潮

在粉丝圈中,“受”角色常被称为“老嫂子”“男妈妈”,有时甚至用“受娘”“小怂包”来形容。这些称呼表面调侃,实则充满了对女性气质的污名和性别歧视。

这种现象带来了双重问题:

  • 一方面,女性观众将对自己的柔软投射到“受”身上,试图重建某种被保护与被爱的幻想;

  • 另一方面,这种受=弱=女的设定,又加深了对“女性化男性”的羞辱,这对真实的非异性恋者来说,是一种隐性暴力。

看起来“性别被打破了”,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性别规训。


四、现实中根本没那么多“攻”和“受”

在真实的男同性恋群体中,攻受的角色并不像BL中那样固定不变、性格决定、外貌决定。很多人会互换角色,更多人根本不喜欢被贴标签。

但在BL作品里,人物一出场就被决定命运:

  • 他高一点、冷一点,就是攻;

  • 他白一点、瘦一点,就是受。

这不仅是文学的扁平化,也是对真实人群的简化和消费化处理。

BL不是同性恋,而是女性幻想的一种表达。这没问题。但如果连幻想都只剩异性恋剧本的复刻,那么我们是否也该问一问:

我们想要的是“同性之爱”,还是“异性之爱2.0”?


五、那么我们还能看BL吗?

当然可以。
问题从不是“看不看”,而是“怎么看”。

  • 当你看到受总是哭、总是等待救赎时,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我喜欢的是他的人设,还是那个被呵护的自己?

  • 当你看到攻永远强大无敌,是否也在呼应“父权式的强者执念”?

  • 当你说“我最爱的CP一定是攻X受”时,你是否也在重建那个熟悉却压迫的框架?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标准的攻,更柔弱的受,而是更真实、更多样、更复杂的人


✅ 总结

BL曾经是女性逃离现实性别压迫的一条秘密通道,但如今它也可能成为另一个套牢我们的框架。

攻与受本身无罪,但当它成为唯一标准时,才真正构成了悲剧。

别让性别结构的锁,换了一把粉色的钥匙。


💬 你怎么看BL中的“攻受”设定?

  • 你有没有觉得受有点太“工具人”?

  • 有没有某部作品让你感觉“终于不再是典型攻受”?

  • 你会期待更模糊、更平权的BL关系吗?

欢迎留言讨论,或分享给正在磕糖的朋友一起阅读💌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