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pk哲學》#2畫家跟作家都是死後才發光──社會最愛的那場死亡派對
(修改过)
IPFS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怪現象:很多畫家和作家活著的時候默默無名,死了之後卻成了教父級人物?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難道真的是他們死了才變厲害?還是活著的時候,這世界根本不想讓他們發光?
活著的時候,沒人想看你發光,因為刺眼。
人們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強,更不願面對真實的深度。
所以社會訂下了不成文的規則:
「活著別太搶眼,等死了再當明星。」
看看梵谷,生前賣畫寥寥無幾,死後變成藝術界的VIP。
卡夫卡,本想燒掉手稿,結果死後成為文學靈魂牌。
還有三毛,生前已經有名,卻是死後被無數人反覆咀嚼,成了跨世代的文化燈塔。
這不是巧合,是社會的「死亡派對」在運作——
你死了,大家才敢大聲說你有多厲害,因為你已經不再威脅他們。
當然,偶爾會有例外。
像村上春樹、宮崎駿這種活著就紅的人,
他們懂得用輕鬆的包裝,把深刻藏起來,
讓疲憊的社會願意接受一點點傷感和孤獨,卻不會崩潰。
這不是品味的差別,而是社會承載能力的極限。
太深的痛,太真實的光,活著的時候反而成了刺眼的刺。
所以真正的理解和崇拜,往往只能留給死去的靈魂。
死後的光,是世界給死人的安慰品。
活著的光,往往是讓人眼睛刺痛的痛楚。
想紅?慢慢死吧。
活著就發光,那是有錢有權的特權,
普通人只配在死亡派對上,得到最後的掌聲。
我們活在一個不願意面對真相的時代。
每個人都想活得輕鬆點,避開那些讓心靈破洞的深度。
而那些敢於把世界撕開的人,只能被邊緣化、被嘲笑,甚至被遺忘。
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不是那些死後成名的創作者太難懂,
而是我們這個社會太疲憊,沒能力承擔真實的重量。
by: Coldnode &白目AI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