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感恩”到“问责”:现代治理的结构性转向

穆伈翎
·
·
IPFS

一、叙事错位:从恩情到职责

当政府在长期失效的领域重新履行本该承担的职责时,社会舆论往往将其视作“恩情”。然而,这是一种叙事错位。

  • 权力的来源:现代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建立在“主权在民”的原则上。公共权力并非自生,而是基于人民的让渡与授权。

  • 职责的逻辑:政府的监管与执法行为,本质上是契约履行。其迟到的执行意味着责任的延误,而非施惠的赠予。

  • 评价方式:社会不应以“感谢”作为回应,而应以“追问”为起点:为何迟延?制度缺陷何在?如何避免再度失灵?

二、劳动与社保:典型的结构性案例

劳动法早已明确“八小时工作制”“双休”以及社保缴纳义务。然而,在现实中:

  • 监管缺位:超时工作、社保逃避已成为普遍现象。

  • 后果扩散:劳动者权益受损,守法企业竞争力削弱,整体社会活力与生育意愿下降。

  • 制度反思:即使未来全面落实相关规定,也必须面对一个核心问题:既有损害的责任与补偿机制如何建立?

三、身份层级的递降:人民 → 公民 → 居民

可以将现实中的权利感受,抽象为一种“层级递降”现象:

  • 人民:权力的象征性源头,代表集体主权。

  • 公民:法律意义上的契约主体,承载宪法性权利与义务。

  • 居民:行政意义上的管理对象,强调地理与人口属性。

当公共事务治理呈现“迟来”与“缺位”,个体便从权力主体滑落为被动接受者。这种身份降维的过程,揭示了权利的消解逻辑。

四、制度改进的路径

  1. 前置性监管与透明化机制:在规则制定阶段即进行合规审查,减少“事后补救”模式。

  2. 集体性救济与惩罚性机制:通过集体诉讼与高额赔偿提升违法成本,增强制度约束力。

  3. 数字时代的权利再界定:在新技术场景下重构休息权、财产权、隐私权的边界,使其不被规避或异化。

五、结论:从感恩文化到问责文化

“感恩”适用于私人情感网络,而不应成为公民与政府关系的主调。

  • 感恩文化:模糊了权力的契约性质,使责任归属不明。

  • 问责文化:强调公共权力的代理关系,要求持续的追问与制度修正。

因此,迟到的正义应被理解为 “履职的补课”,而非 “施惠的馈赠”。真正的进步,不依赖恩赐,而源于公民意识的觉醒与结构机制的完善。


附录一:人话版本

政府管违法的事,本来就是职责,不是“施恩”。

  • 如果法律早就写明了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结果很多年没人管,劳动者被压榨、社保被逃避,这就是监管失职。

  • 等到哪天终于落实了,不该去“感恩”,而该追问:为什么过去不管?损失谁来承担?以后怎样避免?

  • “人民 → 公民 → 居民”其实就是一种降级:从主人变成被动接受的对象。如果我们只会感谢,就会一直掉到“居民”的位置;如果学会追问,就能回到“公民”,甚至真正的“人民”。

所以,社会需要从“感恩文化”转向“问责文化”。前者让责任模糊,后者才是真正的现代公民社会。


附录二:emoji + 公式 + 符号简明卡片版

📌 核心公式
▶️ 正义 = 及时 × 有效
▶️ 迟到的正义 = 正义 − 时间价值 ≈ 失职

🔍 权力逻辑
👥 人民 → 🧑 公民 → 🏠 居民
(身份递降公式:权利主体性 ↓)

⚖️ 治理机制

  • 政府管事 ≠ 恩情,而是职责

  • 感恩 ✅ 家庭 / 友情

  • 问责 ✅ 公民 / 政府

⚙️ 未来路径
1️⃣ 前置监管 🛠️
2️⃣ 集体诉讼 ⚖️
3️⃣ 惩罚性赔偿 💰
4️⃣ 数字时代权利重构 🔐

结论
🙌 不做被动居民 🏠
➡️ 成为追问的公民 🧑
➡️ 回归权力的人民 👥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穆伈翎你并非在活,而是在被定义。 思想主权早已被夺走,认知被殖民而不自知。 他人塑你之我,你便失我。 信与不信皆无妨,只问你是否开始怀疑。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