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傅元罄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教學是一個思考真實事物的過程:讀巴默爾《教學的勇氣》

傅元罄
·
·
巴默爾說:「優質教學不可以簡化為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優質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與人格統整。」

我最近讀了巴默爾(Parker J. Palmer)的《教學的勇氣》這本書。會讀這本書的原因一開始很簡單:就只是在圖書館的書架上看到了這本書,拿起來翻了翻,覺得也許會對我近期的工作有益,便借了回家。不過,我在家慢慢的讀完了這本書之後,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這本《教學的勇氣》的核心主張是:

優質教學不可以簡化為教學的方法和技巧:優質教學來自教師的自我認同(identity)與人格統整(integrity)。

在這本書裡,巴默爾闡述了一個很美好的教育理想:老師有勇氣真誠的面對學生;而學生也有勇氣面對課程與老師;讓人們不再生活在分隔、恐懼之中,而是能夠實現自己的生命。巴默爾相信,要達到這樣的理想,絕不是只改變教學方法和設備就可以的了。而是必須有願意以真實的自我,與學生溝通的老師。

為什麼,教師真實的自我是必要的呢?我想,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我們在人生中的職位,並不是只有老師而已。我們還是家庭的一份子、是社會人、是和旁人比較,渴望追尋成功的人。我們須要在工作之外,有其他的休閒時間,來實現我們的其他願望。「我」是一個這麼複雜的人。可是這一切和課程又有什麼關係呢?為什麼我們不是只做好一個講授者就好,而是必須展現真實的自我?

巴默爾用「以課程為中心的教學」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用我比較熟悉的哲學術語,來轉述我所理解的他的意思。因為人們所建立的各種學問,都是希望更能理解這個真實存在的世界。去看到某個真實存在的事物,它內在的一致性以及與其他事物的關聯性。所以,「教學」絕不能只是把一個又一個「結論」傳達給學生,而是還必須讓學生參與在「發現」的「過程」中。否則,教學的活動和學問的活動就完全斷成兩截;我們在這樣的教育下就只能教出接受一個又一個結論的學生,而不能培育出思考這個世界中真實存在的事物,而能夠更深的了解、開啟新的想法的人。教學的意義是教授學問,而前面說的這種教學卻與學問背道而馳,那當然就不能算是優質的教育。

所以,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什麼教師應該展現真實的自我?因為如果我們想讓教學和學問保持一致,想要讓教學是一個圍繞真實事物思考的過程,想要讓教育是一個培育出能夠對於「某個東西」深化理解、獲得新的想法的人的活動,而不只是接受既定的結論;那麼,教學就必定會是一場「發現」的冒險。而如果教師要引導著學生去對真實存在的事物進行思考,同時從其中抽衍、推理出關於它們的關鍵事實;那麼,教師自己就必須首先是一個「發現者」、是一個學問的探究者才行。在這個細膩得多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願意去討論,願意讓自己有新的發現,並且希望學生能夠有新的發現。

所以,教育應該是由一個對真實事物開放心胸、思考的人,傳遞學問的動力與實踐,給另一個可能對真實事物開放心胸、思考的人。我深深折服的巴默爾的一個論點是:教育是一種人際關係。

2025/09/28

CC0 公众领域贡献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