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與不仁:從老子的芻狗到潤物的語境調和

法蘭克的世界
·
·
IPFS
·

天地不仁,是冷峻的宣言,

不是拒絕仁,而是拒絕偏愛。


聖人不仁,是治理的中軸,

不是無情,而是無私。


而水之德,潤物無聲,

在人間化為: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


老子不拒仁,

他只是拒絕把仁變成制度的面具,

讓它回歸為自然的德性,

如春風化雨,不言而信。


他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這不是道德寬容,而是德性滲透,

如水之於石,不爭而穿透。


他說「與善仁」,不是儒家的仁義禮智,

而是水的柔順、包容、無爭,

是與人相處的自然態度,

不是道德審判的工具。


所以「天地不仁」與「與善仁」並不矛盾,

前者是宇宙論的冷峻,後者是人道的溫潤,

一為形上之道,一為德性之流,

如陰陽互補,如水火相濟。


老子不是要我們效法天地的冷漠,

而是要我們效法天地的無偏、無私、無爭,

在人間實踐出一種不爭而善的德性,

一種不審判而潤物的仁。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