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Liquid超高收益揭秘:双链质押APR超80%,如何抓住DeFi新机遇?

aeonmng
·
·
IPFS
最近,FILLiquid 在 Filecoin 生态的热度上升,很多人拿它和已经火出圈的 Hyperliquid(HYPE)对比。的确,两者在理念上有共通点:都强调用户回馈,把手续费大比例返还给社区。

作为在加密货币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玩家,我越来越觉得,一个项目是否能活下来,关键不在短期的价格涨跌,而在于它的经济模型能不能经受住时间考验。最近,FILLiquid 在 Filecoin 生态的热度上升,很多人拿它和已经火出圈的 Hyperliquid(HYPE)对比。的确,两者在理念上有共通点:都强调用户回馈,把手续费大比例返还给社区。

但具体来看,它们所处的市场和生态完全不同。今天这篇文章,我就从数据、案例和风险三个角度,拆解一下 FILLiquid 的现状与潜力。

市场背景:高回馈模式重新受关注

2025 年 9 月,加密市场总市值约 3.9 万亿美元,比特币市占率 56% 左右,整体行情相对稳健。但大部分山寨币依旧平淡,资金更倾向于有明确收益模式的项目。

在这样的环境下,高回购、高分红模式重新成为焦点。Hyperliquid 就是最典型的案例——通过衍生品市场的高频交易收入,不断回购 HYPE 代币,并且把这种回购和平台收入绑定,最终形成了强共识。

FILLiquid 则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立足 Filecoin 的存储需求,几乎把所有收入都返还给用户。

Hyperliquid 案例:大额回购带动价格暴涨

Hyperliquid 在 2025 年二季度启动的“援助基金”计划,直接用约 15 亿美元手续费收入回购 HYPE。结果很快显现:Coin360 数据显示,HYPE 价格最高达到 55.46 美元,市值跻身全球前十。

这种模式的逻辑很简单:

  • 有交易量 → 有手续费收入

  • 手续费收入 → 代币回购

  • 回购 → 推高价格并增强用户信心

这种透明直接的价值闭环,是 HYPE 能够在市场里跑出来的原因之一。

FILLiquid 的路径:Filecoin 生态的金融补位

相比之下,FILLiquid 更像是 Filecoin 生态的“资金池”。Filecoin 的确有真实的存储需求,但其资金效率一直存在瓶颈。FILLiquid 通过机制设计,连接了两端:

  • 存储提供商(SPs) 可以借 FIL 来扩展算力和存储;

  • 代币持有者 可以质押 FIG,拿到分红;

  • 平台收入 中 95% 回馈社区,其中 50% 专门用于回购销毁。

这种模式的核心逻辑,就是让代币的价值锚定在 Filecoin 的实际需求上。

关键数据表现

截至 2025 年 9 月 10 日,FILLiquid 的链上数据显示:

  • FIG 总质押量:约 1610 万枚

  • Filecoin 网络:质押 1116 万枚,最高 APR 62.92%

  • BSC 链:质押 495 万枚,最高 APR 81.32%

高 APR 的确吸引了不少用户,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种高收益能否持续?

**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对比与差异

模式不同:Hyperliquid 是衍生品交易驱动,FILLiquid 是 Filecoin 存储驱动。

风险差异:前者依赖交易深度与市场活跃度,后者依赖存储需求与高 APR 可持续性。

价值捕获路径:两者都依靠“手续费 → 回购/分红 → 推高代币价值”的逻辑,但执行场景完全不同。

其他案例的借鉴

类似的模式在 DeFi 里并非首例。

  • PancakeSwap 曾靠高 APY 吸引流动性,后来逐渐下调奖励以维持可持续;

  • Lido 通过质押 ETH 形成稳定分红,但更偏治理型。

相比之下,FILLiquid 的创新点在于,它把“高回馈模式”和“真实存储需求”结合起来,这个交叉点在市场上还是相对稀缺的。

FIG 的潜在空间与不确定性

以当前价格 $0.004255 计算,如果未来能涨至 $0.1 USDT,确实有 20 多倍的空间。但前提条件并不简单:

  1. 回购销毁需要持续、规模可观;

  2. 高 APR 不至于造成通胀和过度抛压;

  3. Filecoin 生态的需求能支撑长久发展。

换句话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但执行层面还有很多变量。

FILLiquid 的模式很有意思。它借鉴了 Hyperliquid 的部分逻辑,但不是照搬,而是结合了 Filecoin 的现实需求。

短期来看,它的高 APR 和大比例收入回馈,足够吸引用户;长期来看,它能否走得更远,取决于 Filecoin 生态的发展速度和项目本身的执行力。

对普通用户来说,把它当成 Filecoin 生态的一次金融实验或许更合适。参与可以,但要控制仓位。毕竟,不管是 FIG 还是 HYPE,本质上都还在跑一场长线试验。

风险提示:本文非投资建议。主要风险包括:智能合约漏洞风险、收益可持续性风险(高 APR 可能不可长期维持)、以及市场与监管风险。参与前请自行调查并仅以可承受的资金参与。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时事・趋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