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莊程洋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難得的大罷免報導文學,評「蠟燭的眼淚─大罷免之志工血淚史」

莊程洋
·
·
2025年,台灣120萬公民發動罷免運動,意欲阻擋國民黨、民眾黨於立法院內,攜手透過法案去癱瘓行政權及司法權的毀憲亂政行為。罷免結果顯示,多數台灣人並不認同罷免公民提出的理由,並可從各區結果發現,國民黨支持者被全面動員反制。在這逆風情勢下,眾多未曾有過政治參與經驗的公民,甚至遭受到肢體及言語暴力,該如何共同行動?而各方勢力又如何參與其中?公民到底經歷了什麼?這本書提供了重要切面。

作者在書最後寫著:「我們從未缺席,只是從未被看見」。從公民開始擺攤收件到沿街謝票,關於罷免運動的書寫,除非書寫者就參與進運動中,個別公民的面貌仍是模糊難辨。因為關於罷免運動,少有參與者的具體經驗書寫,這將使大眾無法真正理解:與你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上萬公民們為何投入罷免運動,也使我們輕易接受政治人物的說法——還真的以為大罷免是政黨發動。

由於作者表明自己也是參與罷免運動的志工之一,故我將此書當作報導文學來讀。作者相當立體地描寫三十多位背景多元的罷團志工,並且基於對他們真實性格的認識、專長任務的分工,給予畫龍點睛的暱稱。

我原以為,志工們面對的挑戰,會是蒐集連署書過程中的各種干擾因素。比如,我料想最艱難的挑戰,是反對民眾的近距離咆哮、刻意阻擋行進路線,或意圖逼近身體使人畏懼,甚至攻擊。而志工們此生從未預料:身為台灣人,竟然還需要為了自己珍視的民主,受到在同一個城市、鄉里共同生活的其他公民的威脅與冷落。以上心路歷程,確實書中有著墨,但作者卻紀錄了一段更為刻苦銘心的「自己人的反噬」。

本書獨到之處,是對「自己人的反噬」的描寫。畢竟本書並非架空小說,也不是為了打造正面形象的公關書寫,因此道出罷免運動的陰暗面,實不令人意外。

本書共有十章,加上人物側寫、附錄、後記等,可視為十六章。閱讀體驗如踏入迴旋向下十六層的旋轉梯,從作者一人的主觀視角,至多位角色的個人際遇,多中心且多層次地以「參與罷免運動」為軸,逐步深入爬梳,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罷團內部的分工機制和溝通氣氛?最後作者才推敲出,「自己人反噬自己人」的根源,似乎就是政治部門內、政治人物間的鬥爭邏輯,影響了某些人的表態與作為,最後讓某些志工受到質疑和排除。

但無論在小說裡,甚至回到現實中,作者皆無法證實自己的推測是否為真,只能宣告小說情節「貼近真實」。作者所描繪出的鬥爭邏輯,是一股隱微卻深刻的力量,不著痕跡地改變了罷團的狀態。這使我想起某些政治工作者、積極參政公民,也習慣不著痕跡地讓現狀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這是一種「不將意圖說白、不將顧忌說破、不將差異說死」的行事風格。這種風格,也在書中的字裡行間、針對某些角色的描述中表現出來。

我們民主的真實(actuality),就是我們台灣人自己,就是罷團志工遇到的政治工作者、積極參政的公民,以及眾多意見紛雜的公民們。罷團志工與其他人的互動,就是在重鑄我們民主的真實。

但要重鑄出什麼樣的民主?參與罷免運動的志工並不一定有相同藍圖。這本小說如實報導參與其中的人如何共鑄新民主,或意圖不共鑄新民主。

如果您是政治工作者、草根組織者,或與基層民眾一起合作去改變現狀,推薦您閱讀這本小說,不僅更新我們對當代公民的認識,也可反思自己與公民的合作模式,是否吞噬公民的能動性。


※溫馨提醒,欲購此書,因無上實體及網路通路,請至www.threads.com/@pur...聯絡出版者。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