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推送如何悄悄改造你的大脑

Herstory2025
·
(修改过)
·
IPFS
社交网络推送通过标题与图片在毫秒级劫持注意力,先以好奇与负面偏见抓眼,再由杏仁核快速启动情绪。模糊暗示促使大脑“补全”,算法依据你的点击强化推荐,形成回音室;重复曝露带来错觉真相与观点极化。结果是注意力碎片化、焦虑上升与舆论撕裂。对策:提升媒介素养与事实核查,减少不必要通知、设定专注时段,主动多元取材与订阅,改用按需搜索与时间排序,把信息主权握回自己手中。

一、引言:日常推送的洪流与人们的感知

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时代,我们每天都被大量的推送内容包围。从新闻头条到好友动态,通知弹窗不时跳出以吸引我们的眼球。据研究统计,智能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收到约60条推送通知。对于青少年和重度手机用户,这个数字甚至更高。一项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他们每天收到的应用通知数量中位数高达约240条。面对如此信息洪流,许多人已经产生“通知疲劳”,对大量推送选择性忽视或一刷而过。营销数据表明,移动应用推送通知的平均打开率不到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通知并未被用户真正点击查看。然而,即使我们表面上对许多推送视而不见,这些源源不断的刺激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首先,频繁的推送干扰了我们的日常节奏。通知常常在不合时宜的时刻弹出,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或生活情境,从而导致注意力分散和情绪波动。如果推送过于密集,用户可能会感到不胜其烦,进而出现压力和烦躁情绪。这种由信息过载引发的“警报疲劳”(alert fatigue)已经成为真实存在的现象。有研究指出,过多的通知会让用户感到不堪重负,甚至可能因此关闭通知功能,或干脆卸载相关的应用程序来摆脱干扰。然而,完全屏蔽推送并不一定是万全之策。有实验发现,当用户将手机静音、不让通知发出提示音时,一些人反而会因为害怕错过重要信息(FOMO心理)而更加频繁地掏出手机检查。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方面对无处不在的推送感到麻木或厌烦,另一方面又难以真正摆脱它们的影响。在本文中,我们将理性探讨社交网络推送是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标题、图片、频率和算法机制,在不知不觉中重塑着我们的注意力、情绪、认知和行为。我们也将引用学术研究和数据,来揭示这些影响的真实程度,并探讨公众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二、注意力机制与刺激设计

社交网络推送的首要目标,就是抢夺用户的注意力。无论是红色小圆点未读消息提醒,还是铃声震动提示新内容,这些设计都源于对人类注意力机制的深刻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且容易被突发刺激劫持的。我们的注意系统偏好新奇、显著的信号——特别是那些伴随声音、亮光或数字提示的通知,会自动引发我们去查看。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大脑倾向于关注环境中突然出现的刺激,以便迅速判断是否有潜在威胁或重要机会。这一机制在智能手机时代被应用到极致:应用程序通过视觉上的鲜艳颜色和动态效果,听觉上的提示音,以及频繁更新的计数提醒,来最大化地触发我们的定向反射(orienting reflex)。每当手机屏幕一亮,我们的大脑几乎本能地将注意力转移过去,这正是推送设计想要达到的效果。

然而,注意力是有容量上限的。神经科学研究将人类注意力比作一个“瓶颈”:我们的大脑在同一时刻只能有效处理有限的信息。当多项任务或信息同时竞争注意时,势必会产生认知过载。多任务处理实验表明,同时处理两件需要专注的事情会显著降低绩效,因为注意力在任务间切换时会产生额外的工作记忆负荷 (Tombu et al., 2011)。因此,当我们正在专心工作或学习时,一条弹出的推送消息会强行占用一部分注意资源,使当前任务被中断。在重新集中注意继续原任务之前,大脑需要时间来“切换齿轮”。这种由推送引发的频繁中断会造成注意力的碎片化。研究显示,收到通知后的几秒钟内,如果去查看手机,往往需要好几分钟才能完全恢复到中断前的专注状态。如果打断发生在需要高度集中的工作中,损失的效率更为严重。长期下来,注意力经常被推送分割的人,专注持续工作的能力可能下降,对深度阅读或思考变得更加困难。这与一些学者观察到的“注意力碎片化”现象一致,即现代人因数字设备频繁打扰而难以长时间专注 (Rosen et al., 2014)。

为了最大化地博取注意,推送内容在刺激设计上也经过精心策划。首先是标题和措辞的设计——夸张、悬念和情绪化的标题更能第一时间抓住眼球。例如,以疑问句或惊叹号结尾的推送标题,或者使用耸动词语(“震惊!”“不可思议!”)都会增加我们点开的冲动。这背后利用的是心理学上的好奇心缺口效应。当标题有意留下一定的信息缺口(information gap)时,我们会本能地感到好奇和不完整,进而倾向于点击以求“填补”认知上的空白。这种信息差策略正是许多“标题党”推送常用的技巧:通过吊人胃口的标题暗示有劲爆内容,却不把关键细节直接说出。在认知心理学中,洛文斯坦(Loewenstein, 1994)将好奇心描述为一种对信息缺口的认知需求,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不知道某件事时,会产生驱动力去获取答案。社交媒体的推送巧妙地制造一个又一个小缺口,诱导我们不断地点击,正是对人类这一本能的好奇心理加以利用。

其次,推送中使用的配图和多媒体元素也在影响注意力。视觉刺激往往比纯文本更能快速引发大脑响应。鲜明的图片、短视频封面或表情符号都会增加通知的“显著性”。例如,一个红色的数字徽标提示未读消息,会比灰色图标更具紧迫感,让人难以忽视。又如新闻推送喜欢配上一张相关图片,因为人脑对图像的处理速度和记忆效果通常优于文字。当看到图片时,我们会在头脑中快速联想补全与之相关的情境。然而这也可能带来认知偏差:如果图片与标题内容不完全对应,我们的大脑可能错误地将图片信息纳入对事件的认知中。心理学实验表明,新闻报道如果附上一些引人注目的照片,即使照片与实际事件无直接关系,也会让读者更倾向于相信报道内容,并且可能产生记忆错觉,仿佛自己“看到了”并记得那些照片所暗示的细节 (Strange et al., 2011)。因此,推送中的图片既是抓取注意的利器,也可能通过暗示效应影响我们的认知解读。

总之,在注意力层面,社交网络推送通过感觉刺激的优化(亮眼的视觉元素、醒目的提示音等)以及内容呈现的策略(制造悬念和信息缺口),最大程度地激活我们的注意系统。短期来看,这实现了产品设计者的目标——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推送消息。但长期来看,我们宝贵的注意力被不断切割重组,大脑逐渐习惯于频繁的转移和浅尝辄止。这为更深层的情绪与认知影响埋下伏笔。

三、情绪快速启动与神经机制

社交网络推送不仅争夺注意,也在抢占我们的情绪触发点。很多推送消息之所以令人难以忽视,正在于它们往往蕴含着能够迅速引发情绪反应的元素——无论是让人愤怒的社会新闻,令人惊讶的八卦标题,还是萌宠视频带来的瞬间喜悦。背后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存在一套快速情绪启动机制,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就是杏仁核(amygdala)。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被形象地称为“大脑的情绪警报器”。当外界出现具有情绪意义的刺激时(例如危险的信号、令人愉悦或厌恶的图像等),杏仁核可以在我们意识到之前就被触发。神经科学研究发现,杏仁核接收来自感觉通路的直接输入,可以在几十毫秒内对潜在威胁做出反应 (LeDoux, 1996; Whalen et al., 1998)。这是进化上对生存有利的“先快后慢”机制:当你在灌木丛旁瞥见一个类似蛇的形状,不需要大脑皮层理性分析确认,你的身体可能已经在杏仁核的指挥下本能地一惊或后退。这种被称为“低路” (low road) 的情绪路径虽然有时会产生误报(例如把树枝错看成蛇),但胜在速度极快,为生存争取了宝贵时间。

社交媒体推送正是巧妙地触发我们的“低路”反应。很多推送内容精心选择能够瞬间挑动情绪的素材。在推送列表里,那些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标题更容易让我们停下滑动的手指。例如:“突发!某某事件引公众愤怒”、“让人心碎的一幕:...”、“超暖心!他竟然…”等等。这些短语暗含着愤怒、悲伤、同情、惊喜等各种情绪,读到的一瞬间我们往往已经情绪被调动起来。此时我们的杏仁核可能已经发出了“重要!”的信号,促使我们情不自禁地点进去了解详情。在这种情绪快速启动下,理性的分析脑(大脑皮层)往往还未来得及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我们就已经被情绪牵着走。研究表明,人在情绪激动时,自我控制和审慎思考的能力会降低,出现所谓“杏仁核劫持”的状态 (Goleman, 1995)。这正是社交推送影响认知的微妙之处:通过先声夺人的情绪冲击,让我们难以保持客观冷静,从而更容易被内容所吸引和左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的触发往往更为迅速而强烈。这也使得不少推送乐于渲染争议性或危机性的内容,因为愤怒和恐惧等高唤起(high-arousal)的情绪会驱使用户更多地参与转发、评论,从而提高内容的传播率。Berger和Milkman(2012)对网络病毒式内容的研究发现,引发强烈情绪(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特别是愤怒或敬畏)的信息更容易被广泛分享。这说明在社交平台上,情绪就是点击量。平台的算法也捕捉到了这一点,往往会优先推送那些带来高用户反应(点赞、评论、分享)的内容,而高反应内容常常就是情绪性强的内容。

这种对情绪按钮的反复按压,除了让我们沉浸在“情绪过山车”中,对大脑的神经反应模式也可能产生影响。成瘾行为研究者指出,反复的情绪刺激会强化大脑奖赏机制的某些回路,使我们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性。比如,每当我们看到有趣的推送、点赞或消息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带来愉悦感受。久而久之,我们可能无意识中把刷推送当作获得情绪刺激和愉悦奖励的途径,一旦闲下来就条件反射般地打开手机寻找这种“小剂量的兴奋”。这类似于一套强化学习机制:情绪刺激是正强化,而无聊时没有推送看则产生负强化(无聊和空虚感)。算法也利用了这一点,不断学习我们在哪些内容上停留时间长、互动多,然后投喂更多相似内容以确保我们留在平台上获得情绪满足 (Habib & Nithyanand, 2019)。

然而,情绪的快速启动和强化并非没有代价。如果长期处于情绪被驱动的状态,我们的理性思考习惯会被削弱,对于信息的判断也更可能依据情绪而非事实。一项有名的大规模实验直接证明了社交媒体内容可以操纵用户情绪:Facebook在2014年进行的情绪感染实验中,研究者随机减少了一组用户看到账户中正向帖子(或负向帖子的)比例,结果发现,被“情绪负面化”信息流影响的用户随后自己发帖也更倾向于使用消极词汇,反之亦然。这表明哪怕悄悄改变推送内容的情绪倾向,都能影响用户当下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倾向 (Kramer et al., 2014)。对于个体而言,如果频繁接收让人愤怒、焦虑的推送,可能整日心绪不宁,甚至对现实世界产生过度警惕和不安全感;而一味沉浸在轻松有趣的碎片娱乐推送中,又可能让人逃避现实问题、注意力涣散。可见,社交网络推送已经成为影响大众情绪流的重要因素,它们通过快速引发我们的情绪反应,进而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和态度。

四、信息差、暗示与认知补全效应

除了在感官和情绪层面直击人心,推送内容还通过巧妙设置信息不对称和暗示,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塑造我们对事件的理解。这常常是在我们尚未深入阅读或思考时就已经发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例如,我们经常只看了推送的标题或几行摘要,就以为掌握了事件的“大概”,然后脑补出完整的情节。这种“认知补全”行为在心理学上并不陌生:大脑具有根据已有线索自动填补缺失信息的倾向,以形成一个连贯的认知图景。然而,社交媒体的推送常常利用并误导了这种倾向。

首先,推送标题往往经过精心措辞,有时会带有误导性暗示。例如,一则推送标题写着“知名演员涉嫌...真相令人大跌眼镜”,配图却是一位我们熟悉的明星的照片。读者还未来得及细想,大脑可能已经将这位明星与负面消息联系在一起。而实际上,文章内容可能讲的是另一件事,与配图人物无关。这种手法通过信息断裂制造悬念,同时利用读者对配图人物的既有认知来引导联想。心理实验显示,如果新闻的标题强调了某个次要方面,甚至与正文主题略有出入,都会对读者的理解产生偏颇影响。Ullrich Ecker等人(2014)的研究发现,带有误导倾向的新闻标题会使读者对文章事实的记忆准确度下降,并且哪怕读完整篇报道,读者仍会受标题暗示的影响,形成与事实不符的印象。更惊人的是,在他们的第二个实验中,即便标题提到的人物和文章配的照片实际上不是同一人,读者还是倾向于受标题影响去评价照片中的无关人物。这意味着,一个具有暗示性的标题加上一张人像照片,足以让人对照片里的人物产生根深蒂固的先入为主印象,即使这种印象与事实无关。可见,当我们只浏览推送标题和图片时,很容易根据片面的或错误的线索自行“脑补”,而这种先入为主的认知一旦形成,即使之后看到完整信息也难以完全修正 (Ecker et al., 2014)。

这一现象背后涉及两个认知偏差:锚定效应和确认偏误。推送标题和配图往往成为我们认知的第一个锚点,先入为主地框定了我们对事件的理解范围;随后,我们倾向于根据这个初始暗示去解释随后的信息,自动“补全”细节,而忽视与之矛盾的证据。例如,在上述实验中,如果标题暗示某嫌疑人有罪,即使正文给出了无罪的事实澄清,很多读者仍会对照片中的人保留负面印象,因为他们最初被误导的思路在记忆中占据了主导 (Ecker et al., 2014)。人们在阅读中很难完全摆脱标题设置的议程,即便意识到标题有些夸大或失实,最初形成的理解框架也会对后续的信息处理产生持续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标题党和断章取义的推送如此具有误导性——他们引导了你的大脑去填空,而大脑一旦把这个空白填上,再要擦除就难了。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推送频繁曝光碎片化的信息,也助长了人们认知上的自我补完行为。当我们每天浏览海量推送,却很少有时间深入阅读或查证,我们的大脑往往会对零散的信息点进行意义整合。几个相关的标题看下来,我们会自动在脑中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有时还自信满满地认为自己了解真相。但其中的危险在于:我们可能用错的碎片拼出了错误的图景。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效应叫“错觉真相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指的是重复的讯息更容易被相信为真实,无论其内容是否正确 (Hasher et al., 1977)。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如果一个夸大的说法反复以推送形式出现,我们的大脑会逐渐熟悉并接受它。即使起初觉得它不靠谱,但看多了就不那么怀疑,反而产生“似曾相识”的可信印象。这种效应在假新闻传播中屡有体现:人们哪怕看到过纠正信息,但只要假消息本身不断出现,久而久之仍会提高对假消息真实性的主观判断 (Fazio et al., 2015)。更糟糕的是,Effron的研究(2022)发现,重复接触某一虚假论调不仅会增加人们对其真实性的认知,还会降低人们对此类谎言的不道德感 (Effron, 2022)。也就是说,当假信息一遍又一遍地出现,我们不但更容易相信它,甚至会觉得“发布或分享这种不实内容也没那么大不了”。这被称为道德冷漠的重复效应(moral repetition effect)——坏行为看多了就不觉得那么坏了。结合前文所述的认知补全倾向,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危险的组合:社交推送让我们在信息不全、甚至信息扭曲的情况下快速形成印象,而后续大量重复的类似推送又进一步巩固甚至正当化了这些最初印象。长此以往,我们的认知体系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一系列片面的叙事所塑造,对复杂问题形成先入为主且难以撼动的看法。

需要强调的是,社交网络推送的叙事策略往往利用我们大脑的短平快偏好,让我们以最小的信息获取量形成自以为完整的判断。然而这其实是一种认知错觉:我们用脑补填满了事实的空白,但那些填充物可能来自我们的主观臆测、情绪偏见,或者是平台反复暗示给我们的固定套路。这种错觉让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充满漏洞,却仍坚信自己了解真相。这正是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素养所面临的挑战——当推送不断以碎片和重复塑造我们的认知,我们需要学会放慢脚步,质疑那些看似熟悉的“常识”,主动去查证和补全事实的全貌。

五、算法推荐的行为强化路径

在社交网络推送的背后,隐藏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推荐算法。现代社交媒体平台大量依赖算法来决定每个用户在时间线上看到哪些推送内容、以什么顺序呈现。这些算法并非随机行事,而是根据用户过往的点击、停留、互动等行为,不断学习和调整推送策略,以实现某种目标(通常是最大化用户的参与度,例如阅读时长、点击率等)。这一算法驱动的推送机制,逐渐形成了对用户行为的强化学习路径:算法通过推送内容来影响用户行为,用户的反应又反馈给算法,从而进一步调整推送。这个循环持续进行,最终可能把用户“驯化”成特定的行为模式。

让我们先看看算法是如何学习和强化用户偏好的。例如,YouTube等平台的推荐系统会跟踪你观看了哪些视频、停留时长、点了哪些“赞”或“不喜欢”,据此建立你的兴趣模型。随后,它会推送更多与你历史偏好相似的视频来增加你观看的概率。如果你持续点进某一类内容(比如美食教程),算法就会认为你对此感兴趣而不断强化推荐相关的视频;反之你对某类内容冷淡,算法则慢慢减少那类推送。如此一来,用户的每一次点击和停留都在强化某种内容消费倾向。正如机器训练小鼠,在迷宫中走对一步给一粒糖,久而久之小鼠就学会走某条路径。同样地,我们在信息迷宫中的每一次点击“奖励”了那个内容方向的推送算法,长久下来就被引导到特定的信息路径上。

这个过程可能造成所谓“回音壁”效应(echo chamber)或“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算法不停地给我们更多我们爱看的东西,屏蔽掉我们不爱的东西,最终我们的信息摄入变得狭窄而单调。从行为角度来说,这是算法在正强化用户的既有兴趣和观点。例如,如果一个人喜欢看某种阴谋论或者偏激的内容,算法会很快捕捉到他的高参与度,然后推送更多类似内容,导致他越陷越深。这不仅是理论推测,一些研究和数据已经揭示了算法强化的实际影响。有研究人员创建了模拟用户去审计YouTube的推荐算法,结果发现YouTube的推荐会逐步将用户引向情绪更激烈、偏见更强的内容,尤其是对于那些表达愤怒和怨恨情绪的视频,算法会越来越频繁地推荐,形成“情绪滤泡”。具体而言,在实验中,他们让虚拟账户去观看偏愤怒基调的视频,随后记录算法推荐。结果显示,YouTube的“下一个播放”推荐列表会逐渐充斥更多煽动愤怒的内容,而且这种倾向在推荐链的后续视频中不断增强。这说明算法没有中立地呈现各种信息,而是朝着能引发更多情绪和互动的方向放大了内容。这种“愤怒强化”路径最终把用户围困在一片充满负面情绪的内容池中,用户的世界观也随之被这些偏激内容塑造得越来越极端 (Habib & Nithyanand, 2019)。

算法的强化学习路径不仅体现在内容倾向上,也体现在使用习惯上。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本来打算上社交媒体“就看两分钟”,结果被无限滚动的时间线牢牢吸住,一刷就是半小时。这背后也是算法在起作用。平台通过不断推荐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让每一次下拉刷新都有新东西出现,给你的大脑间歇性奖励——偶尔刷到特别有趣的内容让你感到满足。心理学上,这类似于赌场老虎机效应:不确定哪一次拉杆会出大奖,因此人们会上瘾般地重复尝试。社交媒体的时间线正是一个无底的老虎机,每次刷新都有点不同且偶尔惊喜。算法通过强化你的刷屏行为来延长你停留的时间,而你停留越久,算法越有信心推送符合你口味的内容,如此形成正反馈循环。研究表明,社交媒体用户中那些过度使用、难以自控的人群,其大脑的奖赏回路对新消息、新内容的刺激反应更强,类似成瘾行为 (Montag et al., 2019)。可以说,算法已经将很多人训练得时不时就需获取一点信息“快感”,不然就觉得无聊不安,这正是算法强化路径在行为层面的表现。

更令人担忧的是,算法的强化机制可能在不经意间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决策。当算法不断投喂我们符合既有偏好的内容,我们接触的信息将越来越同质化,渐渐地会产生一种“所有人都这么想”的错觉。这会强化我们的既有立场,使我们对立场相反的信息更加排斥。这在社交网络的政治内容推荐中尤其明显,被认为是近年来社会极化的一大推手。当一个人刷到的大部分推文、帖子都与其政治倾向一致时,他的立场会变得更加极端,并且更加不信任异见者——因为算法强化让他几乎从不见到理性的反面观点,只看到对立阵营的极端负面刻画。这种“圈养”效应让人们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越走越远,不同群体之间的认知鸿沟日益扩大。

归根结底,算法推荐的行为强化路径告诉我们:我们以为自己在自由地浏览喜欢的内容,实际上背后有一套智能系统在引导和塑造这种“喜欢”,并通过不断重复来增强这种偏好习惯。算法犹如一位行为训练师,用无形的奖励和惩罚塑造着我们的点击习惯、阅读口味乃至思考方式。而这整个过程是如此渐进和个性化,以至于我们很难觉察到自己正在被“训练”。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跳出习惯的圈子,从更高的视角审视我们获取信息和行为选择的模式。

六、重复暴露与长期叙事渗透

如果说单次推送像一针强心剂,可以瞬时激起我们的情绪和反应,那么长期的、重复的推送就像是慢性滴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认知地图和价值取向。当某种叙事或者观点通过社交网络被源源不断地推送给我们时,我们的大脑可能从一开始的新奇警觉,逐渐转为熟悉接受,最后内化为“理所当然”。这种长期叙事的渗透能力,正是社交媒体影响力之深远之处。

首先,重复曝露某种信息会提高其在我们心中的可用性和可信度。前面提到的“错觉真相效应”就是一个例子:再荒诞的说法,听上十遍也会觉得没那么荒诞了。社交媒体让重复曝露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热门话题、流行梗、主流叙事,可以日复一日地出现在我们的不同好友分享、不同媒体账号推送里。举个例子,如果我们的朋友圈、微博中每天都有几条在讨论某个社会事件,并使用相似的论调,我们难免会受到影响,觉得“大家不约而同都这么看”。这种多数意见的幻觉会进一步加强我们对该论调的信服程度,哪怕事实依据并不充分。当一个观点反复出现时,我们也更容易从众地接受它。毕竟,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倾向于相信“这么多次看到的信息应当有些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次重复的信息不但让人觉得更真,而且降低人们对传播者的不道德感指责——也就是哪怕知道这消息可能不实,看到多了也不会太生气谴责。Effron (2022) 提到,当假新闻反复被看见,人们会逐渐觉得分享假新闻“不那么不道德”,从而更倾向于自己也去分享。这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重复曝露降低了道德阻力,更多人参与传播,又进一步增加了曝露频次。

其次,长期的重复曝露可以塑造一种一贯的叙事逻辑,慢慢渗透进人们的思维模式。社交网络上的信息并非杂乱无章,它倾向于围绕某些主题形成连续的议程。比如,一个人如果经常关注环保议题,那么他的推送流里可能持续不断出现气候变化的相关新闻和讨论。这种持续的输入会让他一直处于某种议程设置下,逐渐将该议题视作生活中理所当然的重要部分。他的大脑中会形成一个关于环保的完整叙事框架,甚至融入他的身份认同和价值体系。如果这个叙事框架是积极正面的,那可能引导他更关注公共事务、参与行动;但如果这个叙事蕴含某些偏见或阴谋论色彩,长年累月的渗透也会让他深信不疑。例如,有研究发现,2016年前后美国社交媒体上关于政治的错误信息,通过高度重复的方式成功地影响了一部分选民的看法,使他们坚信某些谣言,即便事实核查已多次辟谣(Effron & Raj, 2020)。这是长期叙事渗透结合重复效应导致的结果。

重复本身还会带来一种“正常化”效应。当我们第一次看到某个极端言论时或许会震惊反感,但如果社交媒体上此类言论屡见不鲜,我们的情绪反应就会逐渐钝化,甚至开始觉得“好像也没那么离谱,别人都在说”。这就是一种心理适应过程:环境中不断重复出现某种刺激时,我们会降低敏感度。当偏激内容、仇恨言论频繁出现在推送里时,久而久之用户可能觉得这在网络讨论中是“正常存在的声音”,从而降低了对不良内容的道德抵制。Effron和Raj的研究正是证明了这一点:虚假或不道德信息看多了,人的道德谴责强度会下降 (Effron, 2022)。这样一来,一些过去社会禁忌的言论通过社交平台的重复渗透,渐渐被一部分人视为可以接受甚至附和的观点。长期下来,整个网络舆论的底线可能被悄然下拉。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叙事的渗透常常是隐蔽而渐进的。社交网络的推送不会明目张胆地宣传“你应该相信X”;相反,它只是不断给你看“X发生了”“关于X的讨论”以及“持X观点的人如何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你并未觉得自己在被说教洗脑,而只是“了解到很多与X相关的信息”。但当这些信息都倾向于某个方向时,你实际上已经接受了一种单一的叙事视角。例如,在疫情期间,如果一个人长时间被推送大量疫苗阴谋论的内容,他可能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每天都在摄入怀疑科学、政府隐瞒的叙事,久而久之,他的大脑会构建出一个对疫苗极度不信任的认知框架。这不是某一条推送能做到的洗脑效果,而是成百上千条信息碎片积累出的叙事塑造。等到后来他听到官方辟谣时,这个内化的叙事框架会立刻运作,对抗新的信息,使他坚信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

简而言之,社交网络推送的重复曝光具有强大的“滴水穿石”功力。它通过不断强化某些观点,让我们逐渐熟悉并接受它们;通过持续输入某类叙事,使其渗透进我们的观念体系。相比之下,一次性的谣言或偏见也许容易被识破抵制,但若日日耳濡目染,再理智的人也可能受到影响。这提醒我们在日常获取信息时,要保持一定的警醒:当一种声音过于一边倒地反复出现,我们需要主动去了解另一面的事实;当我们对某事的看法似乎从来没有改变过,也许正是因为我们接触的信息一直太单一。唯有打破信息茧房,才能防止长期叙事像温水煮青蛙般改变我们的思维而不自知。

七、社会影响与心理风险

综合前文所述,社交网络推送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当这些影响扩散到整个社会层面,就会引发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与心理风险。我们需要审视这些趋势,以理解不断刷新的信息流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潜在后果。

其一,情绪操控与群体极化。社交媒体推送驱动的情绪快速传播,已经在社会心理层面造成明显的“情绪同步”效应和群体极化倾向。当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通过海量推送共享愤怒、悲伤或狂喜的情绪。这种大规模的情绪共振有时可以正向动员社会(如公益募捐、社会正义运动),但也为别有用心者提供了可乘之机。通过精心炮制情绪化的假新闻或偏激言论并利用推送放大,煽动仇恨和撕裂往往事半功倍。在社交网络上,小范围的极端观点经由算法推送和用户转发,很快就能聚合成巨大的舆论声浪,给人造成“全民愤怒/支持某事”的错觉。情绪操控由此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更危险的是,不同立场的人各自被算法推送强化了各自的愤怒与偏见,导致群体极化愈发严重——支持A阵营的人每天看到的都是A的好和B的坏,支持B阵营的人则相反,久而久之双方立场更加对立,缺乏共情与理解的空间。近年来各国社会在政治、疫苗等议题上的两极分化,都与社交媒体的推送算法放大了偏见和情绪有关。一项针对Twitter算法的研究发现,其以用户过往互动优化信息流的机制,会显著放大政治上分裂性的内容,即激发强烈情绪和争议的话题得到更多推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敌意和误解 (Bhowmik et al., 2022)。可见,如果任由情绪导向的推送塑造舆论,我们可能迈向一个更为撕裂和冲动的社会。

其二,注意力碎片化与认知能力下降。从个体角度看,习惯于被推送打断和获取碎片信息的人,可能出现专注力下降和浅层阅读偏好等问题。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沉浸在快节奏的信息流中时,整体的注意力生态也会发生变化。人们普遍变得难以集中注意于长篇幅、深度的内容,更倾向于浏览标题和摘要,这会影响全民的知识结构和理性思考能力。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已经在担忧,数字原住民一代由于长年经受碎片化信息的冲击,是否在深度思考、延迟满足等能力上有所削弱。一些研究发现,沉迷于社交媒体的青少年在认知测试中表现出类似轻度注意缺陷的症状,更易分心且难以持续专注 (Rosen et al., 2014)。“一心多用”的神话也被打破——事实恰恰相反,重度多任务媒体用户在认知控制任务中的表现显著逊于低度用户 (Ophir et al., 2009)。注意力碎片化不仅影响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还会对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带来潜在影响,因为这些往往需要长时间的专注和深入思考。可以说,社交网络推送正在塑造一种“浅思考社会”:大家都忙着追逐最新的推送热点,却很少投入时间消化信息的来龙去脉和深层意义。这种趋势若持续下去,社会决策和公共讨论的理性基础可能被侵蚀,人们更容易被简单的口号和情绪裹挟,而缺乏冷静务实的分析。

其三,焦虑与心理健康问题。无止境的推送还可能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压力。首先是信息过载引发的持续心理紧张。哪怕推送本身不全是负面内容,源源不断的信息本身就会让人感到应接不暇,总有看不完的新东西,生怕错过什么重要消息(这就是常说的“错失恐惧症”FOMO)。当人们试图同时兼顾现实生活和信息流时,注意力在两边不断拉扯,很容易造成焦虑和烦躁情绪。有调查发现,重度社交媒体用户中,自我报告感到压力和焦虑的比例明显更高,许多人睡前躺在床上刷手机导致睡眠不足,白天又难以集中精神,形成恶性循环 (Levenson et al., 2016)。其次是推送内容本身导致的情绪阴影。每天被新闻推送里的负面事件轰炸(灾难、犯罪、争吵),可能让人对世界产生无力感和悲观情绪;看到他人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的光鲜生活,又容易引发比较心理,觉得自己不足,从而降低自尊、增加抑郁风险。有研究指向一个令人忧虑的趋势:社交媒体使用和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的上升之间存在相关性 (Hancock et al., 2022)。虽然这其中因果关系复杂,但社交推送营造的高刺激、高比较环境无疑是现代生活中新型的心理应激源。最后是网络舆论环境的戾气也在反噬个体心理。当我们每天滑动屏幕,迎面而来的是各种互相攻击的言论、骂战和极端情绪,我们的心理难免受到影响,可能变得更易怒、对他人更不信任,或者干脆对公共事务感到心灰意冷。这些都是社交推送在群体心理层面的负面效应。

需要强调,并非所有社交网络推送影响都是消极的。例如,当有正能量的内容反复推送时,也能起到激励和教育作用;当推送促进了信息透明和知识普及时,也有助于社会进步。然而,上述情绪操控、注意力碎片、焦虑等问题提醒我们:如果不加以引导和防范,社交媒体推送的确可能给社会心态和公众健康带来风险。认识这些风险,是为了更好地寻找应对之道,避免我们集体陷入由算法和碎片信息塑造的被动状态。

八、公众应对策略:识别机制、设置边界、重建主权

面对社交网络推送带来的种种隐忧,我们并非无计可施。作为用户个体和整个社会,我们可以采取积极的策略来提升对推送机制的识别力,设定数字生活的边界,并重建对注意与信息的主导权。以下是一些基于研究和专家建议的应对思路:

1、提高媒介素养,识别推送机制

首先,公众需要意识到社交媒体推送背后的算法逻辑和常见套路。媒介素养教育在这方面至关重要。当用户了解平台会基于兴趣偏好进行推荐、推送内容可能不代表全面事实时,他们会对信息保持更健康的怀疑态度。例如,知道了“标题党”常用的夸张和信息缺口技俩后,我们在看到耸动标题时就会多一分警惕,不会只看标题就下结论 (Ecker et al., 2014)。同样,明白了算法会让我们陷入信息茧房,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拓展信息来源,比如同时关注不同立场的媒体和账号,定期搜索浏览自己平时不接触的观点。这种多元化信息摄入有助于打破算法偏见,防止我们被单一叙事牵着走。研究表明,简单的媒介素养干预就能显著提高人们对错误信息的辨别力和质疑倾向 (Lyons et al., 2024)。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宣传,都应帮助公众了解社交网络推送如何运作,常见的信息操纵手法,以及如何理智应对。例如,可以推广一些实用技巧:看推送时留意这是不是“热点抓眼球”而非重要内容?标题是否可能断章取义?来源可靠度如何?培养这样的批判性思维习惯,能够让我们在滚滚信息流中保持清醒,不轻易被情绪煽动或假象迷惑。

2、合理设置使用边界,管理数字节奏

面对无处不在的推送诱惑,我们需要主动建立起生活中的数字边界。这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使用限制,以及对通知权限的管理。研究已经表明,适度减少社交媒体使用可以带来心理健康的改善。Lambert等人(2022)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让受试者暂停使用社交媒体一周,他们的幸福感显著提高,抑郁和焦虑程度都有所下降。这提示我们,不妨定期进行“数字排毒”,例如每周腾出一天不刷社交软件,或每天晚上固定时段不给自己看手机。许多心理学家建议在睡前和起床后一段时间内远离手机推送,以保护睡眠和清晨的专注心态。另外,管理通知设置也是有效策略之一。我们可以关掉大部分应用的不必要推送,只保留那些真正重要的信息来源。例如,很多人选择关闭社交媒体的声音和弹窗通知,而改为在自己空闲时主动进入应用查看更新。虽然如前所述,对某些高FOMO(错失恐惧)的用户来说静音可能反而增加他们主动检查的频率,但对于大部分人,减少无意义的实时通知能明显降低干扰。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既不被杂乱信息即时打扰,又不会真的漏掉重要消息。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帮助,例如使用番茄钟应用或专注模式(在设定时间内屏蔽通知)、设置每日社交媒体使用时长上限等。这些都是在硬件和软件层面为自己建立“护栏”,防止滑入无休止的信息黑洞。

3、培养主动的信息主权

所谓重建主权,指的是我们要重新做回信息消费的主人,而不是被推送牵着鼻子走。这意味着改变从被动接受为主的模式,转向更主动规划和筛选的信息获取方式。具体做法例如:提前决定自己每天定时浏览新闻而不是随到随看推送,这样信息摄入就在我们的掌控中而非平台算法的节奏中。又如,多使用搜索引擎、订阅可信来源来获取信息,而不是完全依赖社交媒体时间线推给我们什么看什么。主动搜索与订阅能让我们根据自身需要来选择信息来源,避免遗漏重要内容或陷入狭窄视角。还有,学会对推送内容进行事实核查和求证。当看到刺激性很强的消息时,不妨暂停一下,去别的网站或官方渠道验证真伪,看看是否有不一致的报道。培养这种求证的习惯,可以极大降低我们被谣言欺骗和情绪操纵的概率 (Pennycook et al., 2021)。一些研究尝试了简单的干预,比如在社交媒体上提醒用户“请想一想这条消息是否准确再分享”,结果发现确实能减少假消息的分享,因为用户被引导去主动思考真实性。这说明,只要我们稍微主动介入自己的认知过程,就能对抗推送的自动影响。

此外,在重建主权的过程中,自我觉察也是重要一步。我们应学会觉察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是哪些推送在反复吸引我?我为什么对这类信息上瘾?刷完社交媒体我的心情如何,注意力状态怎样?通过反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脆弱点和兴趣模式,并有针对性地调整。例如,如果意识到自己每次被耸动新闻牵着看完后都心情不好,不妨取关一些爱发这类新闻的账号,或者训练自己看到此类标题时深呼吸几秒再决定是否点开。再比如,如果发现早上起床第一件事看手机导致效率低下,可以尝试把手机放远一点或者设置闹钟后自动启用专注模式,逼自己先完成洗漱早餐再解除。这些都是小技巧背后的大原则:让自己而不是算法,来决定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获取信息。

4、寻求社会和技术的支持

应对推送影响并非仅靠个人,也需要平台和社会提供更多支持。一方面,社交平台可以改进产品设计,给予用户更多算法透明度和控制权。比如让用户可以选择时间线按时间排序(而非推荐排序)、提供更细粒度的推送偏好设置(让用户选定想多看和少看的内容类别)等。一些平台已经开始这方面尝试,但仍有改进空间。另一方面,社会层面可以倡导“数字公民素养”,将如何健康使用社交媒体、管理推送干扰等知识纳入教育。不少国家和组织都在推广提升公众抗击错误信息和情绪操纵的技能 (如Media Literacy programs),这些都应被持续加强。在心理健康领域,也需要重视“信息过载”造成的新型压力源,开发相关的数字健康干预措施。例如,企业和学校可以鼓励“无手机会议/课堂”,社区可以举办“社交媒体戒瘾”讲座等,让人们有机会分享心得、获得专业指导。技术上,还可以出现一些帮助用户管理推送的创新工具,例如智能通知过滤器(根据上下文判断用户正在忙则自动暂缓不重要通知)等。目前一些学术研究也在探索“更聪明的通知”系统,以减少不必要干扰。

总而言之,重建我们对注意力和信息的主权,需要个人的自律、技能的养成,以及社会和技术的合力。当我们能够识破推送的诱捕机制,不再被耸动内容牵引情绪;当我们能够规划自己的信息饮食,不过度沉迷碎片刺激;当我们能自主选择和验证信息来源,而非人云亦云……我们就真正掌握了在信息时代的主动权。这样的用户群体,也是推动社交媒体生态往良性方向发展的最大动力。毕竟,平台推送什么,在相当程度上也是由用户的喜好决定的——当越来越多用户选择理性和自律,算法自然会随之调整。可见,每个人的小改变汇聚起来,就能逐渐扭转当下被动的局面,让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而不是我们被技术所奴役。

九、结语:提升媒介素养,守护心智主权

社交网络推送作为当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以其高频、即时、个性化的特点,深刻地介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世界。本文理性剖析了推送如何通过吸引注意、激发情绪、暗示认知和强化行为等机制,在无形中“改造”着我们的脑与心。我们看到,推送既有便利资讯的一面,也潜藏着裹挟注意力、操纵情绪和塑造观念的力量。当碎片信息汇聚成汹涌浪潮,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小舟都可能被冲击得偏离航向。然而,正视这种影响并不意味着陷入恐慌或悲观。相反,它提醒我们更加主动地培养媒介素养和心理免疫力。

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是应对信息洪流的根本之策。当我们懂得解析推送的内容套路和算法意图,我们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能以批判之眼审视所见。媒体环境瞬息万变,但理性思考和求真求证的原则亘古不变。面对耸人听闻的标题,我们可以选择再多找几个来源印证;面对诱导情绪的推文,我们可以在转发前冷静几分钟。当越来越多的人具备这样的素养,谣言的传播力将下降,偏激情绪的感染面会减小,社交网络的生态就有望趋于理性和平衡。

当然,个人层面的努力也需制度和技术的支持。平台有责任在产品设计上保护用户的注意力健康,比如提供更人性化的通知管理和算法透明度。教育体系和社会宣传应当帮助全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建立起健康的信息消费习惯和心理界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科技、教育、政策等方方面面。但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我们每个人依然可以从当下做起,练就理智的定力。面对源源不断的推送,我们不妨经常扪心自问:“这条信息背后是谁在让我看?它是否过度占用了我的时间和情绪?我是否还有更重要的事需要专注?” 通过这样的内省,我们就能在信息纷杂的时代稳住心神,不被轻易带偏方向。

总之,社交网络推送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既享受着空前丰富的信息,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认知考验。唯有不断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和心理素质,方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让推送服务于我们的真实需要,而非左右我们的思想与生活。守护我们宝贵的注意力主权和心智自主,是数字时代每个公民必修的课程。这既需要个人的觉醒和努力,也有赖于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信息环境。当我们掌握了驾驭信息洪流的能力,社交网络推送所改造的,将不再是我们的“大脑”本身,而是我们获取知识、连接世界的更高效率与更大自由。


研究边界与慎重提示

  • 打断成本的量级:通知打断确实会降低绩效并提高压力,但“恢复专注需要固定X分钟”并无单一常数。不同任务复杂度与个体差异,导致恢复时间“往往为数分钟到十余分钟”。请避免使用过度精确的单点值。interruptions.net+1

  • 通知数量的外推:经典实测显示成年人样本日均约 60+ 条通知,但样本量较小;青少年与重度用户的接收量更高。将小样本“60条/天”外推到所有群体需谨慎。pielot.org

  • “静音更常查看”并非人人如此:在高FOMO(错失恐惧)个体中更常见,其他人群未必表现相同。建议将该结论限定为“对高FOMO者尤其显著”。pielot.org

  • 标题与配图的误导效应:误导性标题会在完整读文后仍留下偏误,这是重复被复现的现象;但效应大小随语境、读者背景和材料而变,属于“平均效应”,非决定论。Bahnhof

  • “错觉真相效应”的边界:重复提高“主观真实性”的效应稳健,但大小受材料真伪、熟悉度与先验知识调节。请避免将其表述为“一定会被相信”。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2PMC+2

  • 情绪传染效应量通常较小:信息流情绪倾向可影响用户表达,但在大型随机实验中,效应虽可检测,幅度多为小到中等;因此更适合写作“可测但不巨大”。PNAS+2PubMed+2

  • 算法放大 vs. 态度改变:算法确会改变曝光结构、放大特定来源/情绪性内容;但把“算法=导致两极化的唯一主因”写死并不稳妥。近期大规模实验表明,将信息流改为时间排序会显著降使用与互动,但短期政治态度与两极化指标变化有限;长期与生态层面的影响仍需持续跟踪。PMC+3PNAS+3Knight First Amendment Institute+3

  • 行业指标口径差异:推送“打开/点击/反应率”因平台、品类与统计口径差异较大。更稳妥的写法是给出区间或说明“随场景显著波动”,而非断言“低于某固定值”。(补注:媒体端还存在“警报疲劳”,过度推送反致卸载或关停通知。)The Guardian

  • 社会极化的多因一果:你的文章将推送机制与极化衔接是合理的,但应提示“与政治环境、媒体生态、群体心理等因素交互”。避免把平台机制视为单一因果。Science

  • 个体差异与情境依赖:从注意力、情绪到成瘾易感,个体差异极大,同一机制在不同年龄、职业负荷、心理特征与使用场景下强度不同。建议在关键结论处加入“总体上”“在许多研究中”“对部分人群尤其显著”等限定词,以避免过拟合研究到全体用户(尤其是未被充分代表的人群)。【综述性提示,无特定单一源】


参考文献

Bailey, B. P., Konstan, J. A., & Carlis, J. V. (2001). The effects of interruptions on task performance, annoyance, and anxiety in the user interface. Proceedings of IFIP TC.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Berger, J., & Milkman, K. L. (2012). What makes online content vira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49(2), 192–205.

Ecker, U. K. H., Lewandowsky, S., Chang, E. P., & Pillai, R. (2014). The effects of subtle misinformation in news headlin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20(4), 323–335.

Effron, D. A. (2022). The moral repetition effect: Bad deeds seem less unethical when repeatedly encountered.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51(12), 2562–2585.

Hasher, L., Goldstein, D., & Toppino, T. (1977). Frequency and the conference of referential validit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6(1), 107–112.

Habib, H., & Nithyanand, R. (2019). YouTube recommendations reinforce negative emotions: Auditing algorithmic bias with emotionally-agentic sock puppets. arXiv preprint arXiv:2501.15048.

Kramer, A. D. I., Guillory, J. E., & Hancock, J. T. (2014).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massive-scale emotional contagion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1(24), 8788–8790.

Lambert, J., Barnstable, G., Minter, E., Cooper, J., & McEwan, D. (2022). Taking a one-week break from social media improves well-being,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5(5), 287–293.

Loewenstein, G. (1994). The psychology of curiosity: A review and reinterpretatio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1), 75–98.

Montag, C., Lachmann, B., Herrlich, M., & Zweig, K. (2019). Addictive features of social media/messenger platforms and freemium games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psychological and economic theo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14), 2612.

Ophir, E., Nass, C., & Wagner, A. D. (2009). Cognitive control in media multitasker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6(37), 15583–15587.

Özdemir, M. C., Mottus, M., & Lamas, D. (2025). Echoes of the day: Explor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daily contexts and smartphone push notification experiences. Applied Sciences, 15(1), 14. https://doi.org/10.3390/app15010014

Pennycook, G., Epstein, Z., Mosleh, M., Arechar, A. A., Eckles, D., & Rand, D. G. (2021). Shifting attention to accuracy can reduce misinformation online. Nature, 592(7855), 590–595.

Pielot, M., Church, K., & de Oliveira, R. (2014). An in situ study of mobile phone notifications. In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 services (pp. 233–242). ACM.

Rosen, L. D., Lim, A. F., Felt, J., Carrier, L. M., Cheever, N. A., Lara-Ruiz, J. M., ... & Rokkum, J. (2014). Media and technology use predicts ill-being among children, preteens and teenagers independent of the negative health impacts of exercise and eating habi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35, 364–375.

Strange, D., Garry, M., Bernstein, D. M., & Lindsay, D. S. (2011). Photographs cause false memories for the news. Acta Psychologica, 136(1), 90–94.

Whalen, P. J., Rauch, S. L., Etcoff, N. L., McInerney, S. C., Lee, M. B., & Jenike, M. A. (1998). Masked presentations of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modulate amygdala activity without explicit knowledg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18(1), 411–418.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erstory2025这里讲述的,不只是创伤与痛苦,而是觉醒与重生。我不希望任何人经历这些,但若你正在其中,愿这些文字成为你的光。 Herstory2025 — Rewire the Futur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