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天啟命:朕改命於此一刻》卷一:玉階生雪 第一節:清君側

000
·
(修改过)
·
IPFS
·
雪未降而天已寒,君未老而心已決。少年帝王,攬盡江山風雪,一步踏出清宮深處的玉階。命運從此不再俯首,而要與蒼穹試命!


【引子】

天啟七年·京師·暮冬

暮鼓初歇,寒霜沉沉。

一縷沉香在乾清宮的闇室中升騰,像是垂死大明的最後一息。

天啟皇帝病臥榻上,雙目緊閉,氣若游絲。宮外北風如刀,吹得金瓦玉磚響聲碎響,映著燭火搖曳,滿地金紅,如同帝國命數將盡之兆。

朱由檢靜靜跪坐在床榻之前,身披素色蟒袍,十六歲的臉上沒有一絲孩氣,只有藏不住的憂思與決絕。他的兄長朱由校已至垂危,諸臣佇立殿外,內侍踟躕不前,眾口無言。

那一刻,少年心中有一道聲音浮現:

「朕若為天子,便改命於此一刻——不為九五尊榮,只為天下蒼生重得呼吸之權。」

床榻上,天啟帝掙扎著睜眼,視線迷濛中看見這個自小膽怯寡言的弟弟,竟不知從何時起,雙目如劍,神情如山。

「你……可擔得……此位?」

少年朱由檢緩緩叩首,聲如磐石:

「臣弟,朱由檢,請承大統,誓復大明!」

——天啟帝緩緩閉目,手垂榻下。

彼時彼刻,風雪掩了京華萬里,皇極殿前的鸞旗,迎風而裂。


第一節:清君側


「國若將亡,必先亂政。亂政之根,始於權臣專擅。魏忠賢之流,亂朕朝堂多年,今不可再留。」

天啟七年冬,熹宗朱由校駕崩於乾清宮,遺詔無子,群臣擁立信王朱由檢即位,年僅十六。此時的大明,內廷為魏忠賢專權所擾,外患則有建州鐵騎南逼,民不聊生,天下動盪。

即位後的第三日,朱由檢閉門一夜,於四更時分親筆御詔——「誅魏忠賢,清君側」。

是日清晨,東廠、錦衣衛兩道機構悄然調整。新任內閣總管沈懷千接旨,立即行動。


紫禁城內,大雪封門

乾清宮內,御筆猶濕,筆力驚蛇走龍。朱由檢站在御案前,手中握著魏忠賢的奏摺,冷笑一聲:

「奸臣矯詔專政,朕今日,便親手斬斷這條盤踞宮廷多年的巨蛇。」

當夜子時,曹欽奉命率人包圍魏府,錦衣衛統領陳正操刀執行。魏忠賢見大勢已去,自縊於後宅梧桐樹下。

翌日,魏氏家族全數抄斬,其黨羽三百餘人發配、問斬,東廠與內廠重新洗牌,原魏黨人等惶惶不可終日。

朝堂動盪,百官莫敢言,卻暗中傳頌:「少年天子,果敢決絕,與熹宗時代判若兩人。」


召對群臣,整肅朝局

數日後,朱由檢於文華殿召見六部尚書與內閣。

沈懷千出列,恭敬奏曰:

「陛下親誅權閹,重整綱紀,萬民稱頌。臣以為,宜速行用人之政,清洗朝局,方可立威於中外。」

朱由檢頷首,即點名:

  • 禮部尚書李標,敦厚謹慎,專司冊封大典與儀制;

  • 兵部尚書張鴻圖,素有邊略,熟遼東局勢;

  • 戶部尚書盧象升,剛直廉潔,能理財賦;

  • 吏部尚書陳仁錫,歷經熹宗朝閣政,手腕老道;

  • 工部尚書宋一鶴,精於水利築造;

  • 刑部尚書錢謙益,文章風雅,亦通律例,曾為東林名士。

至此,六部列明,班底初定。內閣運轉漸次成型。

朱由檢於御前語重心長:

「魏賊雖除,其黨羽猶存;朝野未靖,朕不敢輕安。自今日起,諸卿與朕共勉,重興我大明江山!」


群臣齊呼萬歲,氣氛空前凝重,眾人皆知,新帝不再是那位沉靜的信王,而是以雷霆之姿掌權的皇帝。


東林餘風,蠢蠢欲動

東林黨人聞訊亦陸續出山,或以奏章進言,或受命入仕。沈懷千作為東林餘脈,深知其利弊,謹慎用人,不復黨爭之烈,但亦不容庸才苟進。

朱由檢對東林之事語多節制,但私下對沈懷千言道:

「東林固有忠直之士,然毀譽交織,朕只看賢能,不論黨派。」


伏筆:帝心未歇

夜深,朱由檢獨坐書房,手持《資治通鑑》,旁為母后贈與的舊筆記本,其上記有熹宗朝政瑣事與宮中掌故。

他默然低語:

「朕既掌國柄,便要以我意為天下意……朕不容再受制於人!」

身後傳來沈懷千的回稟:

「陛下,高迎祥所部已於晉地西北活動,或可為我所用。」

朱由檢起身,披袍立於雪窗之前,目視北境天際:

「那就…先借這股風雪,來試他們的心吧。」


——【第一節 完】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创作・小说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