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換條路走,算是抵抗嗎?
在〈分工:亞當·斯密的針廠,到今天的你我〉裡,亞當·斯密的針廠故事,兩百多年後還能拿來當例子,可見經典的力量。當然,也顯示我們的想像力實在有限——這麼久了,還是在針頭上打轉。
文章裡的分工很美好:有人拉絲、有人磨尖、有人裝頭。效率暴漲,產量驚人。問題是,拉絲工人一輩子只會拉絲,連別人午休的針都不會磨。到了今天,我們還是一樣:前端工程師對後端一問三不知,外送員只知道導航,奶茶小哥泡出世界級奶茶,卻不會算一份營業稅。大家都成了「行走的半成品」,只會在自己那道工序裡吭哧吭哧。
亞當·斯密自己早提醒過:過度分工會讓人「愚鈍、無知」。兩百年過去了,這提醒還新鮮得像剛出爐。因為我們現在不只愚鈍,還愚鈍得心安理得:有人幫你切斷、有人幫你測試、有人幫你送單,你只要低頭把螺絲再擰緊一點。愚鈍不是錯,是KPI。
作者最後說,「哪怕只是換條路走回家」也能打破格子。妙極了。上班八小時像針廠一樣重複,唯一的革命就是下班時左轉不右轉。分工果然偉大,它把人縮到一個小格子裡,卻還留給你一點假自由:今天走這條巷子,明天走那條巷子,於是你就覺得自己活得很有價值。
針廠的工人,至少還能看見整根針。今天的我們,連針尖在哪裡都不知道。
---
✅ 一句話總結:
分工不是牢籠?錯,分工就是牢籠——只不過牢門刷上了亮麗的KPI指標,還順便開了條「回家小路」讓你覺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