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他們才是原唱

上次一篇關於The Who的文字中,提到「大家一定聽過Elton John如何將一曲《Pinball Wizard》據為己有,變成自己的首本名曲」,真相就是,一講起這首歌,必然先想起Elton John的版本,甚至以為他就是原唱,知道The Who的版本的人,肯定不會多。知道的,也未必會聽過;聽過的,亦未必會喜歡他們的版本。
循此想法,有些歌真的是某翻唱版本特別出色流行,很多忽略了,還以為就是原唱,其實是另有其人。今次便找來八首,分享一下,看看有沒有令大家驚訝的發現。
Blinded By The Light - Bruce Springsteen (1973),Manfred Mann's Earth Band (1976)
那是「波士」的首張專輯《Greetings from Asbury Park, N.J.》,老闆Clive Davis聽過之後,認為沒有一首單曲的材料,於是着Springsteen 另寫一曲,要有流行潛質的。這首歌便是在此環境下做岀來,他還多寫一首《Spirit in the Night》的,最後都以單曲發行,但全無成績,百大不入。
另一邊,Manfred Mann卻看見細節,可以加進自己的風格一試,正值Disco音樂興起,換個節奏竟然成了冠軍歌,真始料不及。事實上,他們亦有翻唱《Spirit in the Night》,不過成績便很不同。相信大部分人沒有聽過「波士」的版本吧。
Jealous Guy - John Lennon (1971), Roxy Music (1981)
連儂版本收錄在他的《Imagine》專輯,即使有作單曲發行,成績給比下去可以理解。Roxy Music開始在演唱會中加入這曲,大受歡迎。最終,他們進錄音室製作成單曲,想不到成了樂隊的唯一冠軍歌,但他們從沒有放入專輯內。但現時提起這首歌,大家會先想起這個版本,就聽聽連儂的版本吧。
Without You - Badfinger (1970), Harry Nilsson (1971), Mariah Carey (1994)
這首歌很多翻唱,視乎你的年紀,可能熟悉Harry Nilsson的,或是Mariah Carey的版本,甚至是其他版本,但萬萬想不到,原唱是來自這支英國樂隊Badfinger。他們是披頭四旗下的蘋果唱片公司樂隊,曾經被譽為最有潛質的新人,但陰差陽錯,事與願違,只留下遺憾。連這樣出色的作品,也沒有太多人知道。
Red Red Wine - Neil Diamond (1967), UB40 (1983)
據UB40成員透露,在1983年決定做一張全翻唱歌曲的專輯時,根本不知道這曲是Neil Diamond的作品,也沒有聽過。他們只聽過一個牙買加裔歌手Tony Tribe的版本,以為那是一首牙買加的作品,就是喜歡它的「雷鬼(Reggae)」的節奏,便拿來翻唱,也沒有改動太多。因此,後來知道是Neil Diamond的手筆,都大感驚訝。而Diamond自己,他當年已和Bang唱片公司分手,但公司仍自把自為出版一些舊作,他管不少那麼多。突如其來,多了一首熱門歌,何樂不為?他也為被說服,雷鬼節奏的確配合這首歌,他現在在演唱會中唱這首歌,也是加了少許雷鬼節奏。
I Will Always Love You - Dolly Parton (1974),Whitney Houston (1992)
Parton是鄉謠界的大姐大,金曲無數,但在流行音樂界别,未算很受落。到Houston在拍攝電影《The Bodyguard》時,選了這曲作為主题曲,她的宏亮歌聲,配合着電影,真的令人心裡發毛,感觸甚深。一下子將這首歌提升到另一高度,連Parton自己也心悅誠服,高聲讚好。相信大家一定聽過,一定記得,但如果你沒有聽開鄉謠歌曲,你未必聽過Parton的版本。其實她一共錄過三次,在1982年重錄過一次,再在1995年和Vince Gill合唱一次。這個是原裝的一個。
Nothing Compares 2 U - The Family (1985), Sinead O'Connor (1990)
相信大家一定聽過O'Connor的版本,曾年紅極一時,不少人都被觸到痛處。也大概知道原曲由皇子Prince創作,但最先收錄這歌卻不是他本人,而是一隊叫The Family的組合。有關注皇子的樂迷,應該知道他會不時用不同的伴奏樂隊,而The Family正是當中一隊。用這名義的專輯也只有這一張,碰巧皇子寫成這首歌,就這樣出版了。當時也沒有作單曲推出,並不特别起眼。但O’'Connor的版本出現後,他們也重新推出光碟版。後來,皇子離世後,他們才找到一個他自彈自唱的Demo錄音,也重新發行。
Torn - Anne Preven (1991), Ednaswap (1995), Natalie Imbruglia (1997)
情況有少許複雜,原曲是Anne Preven有份參與創作,在1991年完成,但沒有正式出版,只是在演唱會中唱過。她和拍檔Scott Cutler組成一個叫Ednaswap的組合,在1995年正式出版自己的版本。但在之前,在1993年,一位丹麥歌手Lis Sørensen以《Brændt》 (Burnt)為名,做了一個丹麥語版,是第一個正式岀版的版本。第一個正式的英語版才是Ednaswap的版本,不過真正走紅的,卻是一位澳洲女歌手Natalie Imbruglia在1997年的一個版本,在多個地方成為冠軍歌。
I Drove All Night - Roy Orbison (1987/1991) ,Cyndi Lauper (1989), Celine Dion (2003)
最後這一首也有點複雜,原曲在1987年寫好,由Roy Orbison收錄,但他一年後便離世,他的版本最後在1991年推出。但在之前,Cyndi Lauper錄了她的版本搶先推出,成績十分好,流行一時。到Orbison的版本推出時,已不再新鮮,大家的興趣已不大。到2003年,Celine Dion推出她的個人版本,以她的招牌強悍唱腔,也取得一定成績。結果,一般樂迷多數認識兩位女歌手的版本,反而Orbison的版本,少人知道。但誰才算是原唱,可以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