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 Tsai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本體、知識與方法(三)

Tony Tsai
·
·
3.方法:從紀錄、文本到觀看

3.方法:從紀錄、文本到觀看 

    從紀錄片所為何物,我們意識到,它的背後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慾望或典範,換句話說,當我們不假思索、理所當然地將它視為影視產品或藝術創作,就可能隱蔽了其他的可能性;而從再現真實如何可能,我們意識到,如果僅僅關注於作者或導演如何再現被攝對象,則可能忽略了它背後隱含著差異的認識論立場,乃至於忽略了以被攝對象作為主體性的思考。

    正如視覺方法論的觀點,影像的意義乃是在三個地點(site)被製造出來,包括了生產影像的地點(production)、影像自身這個地點(image)及影像被觀者觀看的地點(audience),其中又各自有技術的(technological)、構成的(compositional)與社會的(social)模態(modalities)(Rose, 2001╱王國強譯,2006)。

    就紀錄片而言,也是如此,Nichols(1991, 2001)提出製作慣行(practice)與影像建制(institution)的三個面向,一是製作人(filmmaker),它涉及到製作資助的來源形式、對於被攝對象的控制程度、兩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兩者有無共識的觀點、版權發行的權利分配等等;二是主體或社會行動者(subjects or social actors),它涉及到他們是如何被組織結構而成為影像文本(text),以再現真實的時間、空間及因果關係;三是觀眾(audience or viewers),涉及到文本與現實的關係、觀看的假設與期望、基於什麼樣的動機、想激發什麼樣的慾望、將成為什麼樣的施為者(agency)。

    換句話說,我們有必要重新看待紀錄片作為媒體或中介,它存在著一個從紀錄、文本到觀看的文化生產迴圈,同時,進一步去反思其中的製作慣行與影像建制,包括了為何作紀錄、誰紀錄誰、如何紀錄、再現了什麼真實、又給誰觀看等等提問。

    借用謝國雄(2007)的「田野工作的四位一體」(存在論、知識論、基本議題、技法),在從紀錄、文本到觀看的過程之中,我們必須不斷去反思或被質問的正是:(存在論)為何要製作紀錄片?(知識論)紀錄者或被攝者,誰可以認識並再現真實?(基本議題)紀錄片的觀點是什麼?(技法)使用田野蹲點、參與觀察、參與實作、社會學介入、深度訪談或口述史的方法? 

參考資料

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台北:群學。(原書Rose, Gillian. [2001]. 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preting Visual Materials. London: Sage.)

謝國雄(2007)。〈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頁3-35,謝國雄編,《以身為度、如是我做: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

Nichols, B. (1991). Representing Reality: Issues and Concepts in Documenta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1). 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