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屎裡的未來藥方:微生物療癒的下水道革命》文/逸盈軒
【1|下水道的藥箱:屎裡的微生物寶庫】
別小看一坨糞便。它每克可能含有多達數十億個微生物,其中包括:
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酸菌)
厭氧菌(如梭狀芽孢桿菌)
潛在藥用細菌(如假單胞菌屬、阿克曼菌)
近年在英、美、德等國的研究中,許多罕見菌株被從污水處理池與排泄物樣本中分離出來,展現驚人的潛力,例如:
分解抗生素殘留、重金屬
調節腸道免疫、修復腸黏膜屏障
攻擊癌細胞、生成抗腫瘤代謝物
案例|2023年,芬蘭團隊在城市污泥中分離出一種代號 XZ-47 的「革蘭氏陰性桿菌」,其分泌物對黑色素瘤細胞有明顯抑制效果。此菌存在於「合廁區」的積糞層——即過去人們最避諱的臭地。
【2|「糞菌移植」不是玩笑:腸道治療的黃金法】
若你聽過「糞便移植(FMT,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請不要急著皺眉。這項技術正成為腸道失衡、慢性疾病、神經退化病變的新療法。
近十年來,糞菌移植已成功用於治療困難梭狀桿菌感染、自閉症、帕金森氏症等。
研究者稱其為:「人類健康最後的微生物資源庫」。
而這些可移植的菌群樣本,有些來自糞便捐贈者,但也有來自城市廢水處理中的**「菌膜濃縮層」**——微生物經多年共生演化後形成的「自然抗菌工廠」。
【3|下水道不是末端,而是生命的發酵罐】
傳統觀念中,糞便是「終端物」,排出即丟,污水是「骯髒的證據」。但當科學用顯微鏡深入城市的管道世界,我們看見的不是腐敗,而是地球最古老的智慧社群。
這些菌種:
能在極端酸鹼與缺氧環境中生存
能迅速適應抗藥性挑戰
能「水平基因轉移」,自我進化抗病能力
而這些特性,正是製藥與疫苗工程夢寐以求的生產機制。
想像這樣的場景:
一個地下實驗室,從污泥中培養出次世代「天然抗生素」、癌症疫苗前驅物,甚至是可吞服的「活性智慧膠囊」——所有原料,都從馬桶開始。
【4|城市的下水道,是明日的藥田】
在永續與氣候變遷的挑戰下,我們需要新的藥物來源。下水道、糞池、污泥處理系統,不再只是清污機制,而是療癒未來的發酵實驗室。
部分城市已開始實驗:
新加坡「污水製藥」計畫:將人類糞水培養微菌群,用於抗生素與免疫調節物質提煉。
日本「糞菌銀行」:由健康人糞建立菌種資料庫,用於患者個性化移植。
德國「地下菌計畫」:調查城市各區下水道菌群變異,作為環境健康指標。
【結語:最下層,也可能是最關鍵的一層】
我們曾以為文明的象徵是能「沖掉一切」。
但真正的文明,或許是我們學會從自己沖掉的東西裡——找回療癒與再生的智慧。
屎裡的未來藥方,不只是醫學奇蹟,而是一次人類態度的革命。
看見糞,看見下水道,也就是看見自己被遺忘的那部分。
當我們學會擁抱穢物,才有可能迎接真正的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