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書 - 長女病 - 你以為的犧牲可能不是犧牲。
現在要我回想有什麼犧牲的故事,我還真不敢自居有什麼能分享得出來的事情,當然也有可能我現在相對滿意我現在的生活,或是說,我可能感知犧牲這件事,比較遲鈍、或是我寧可活在一個我相對有控制權的劇本,又或者,真的是犧牲嗎?
會不會,只要目標一致,所謂犧牲,其實根本不存在?
會不會,即使身不由己,只要換種說法,痛就沒那麼刺骨?
會不會,那些我們一開始以為是錯誤的抉擇,其實早已是命運最好的安排?
我們總太快給它命名。叫妥協、叫退讓、叫犧牲。但如果真的細細地,去聽那被壓下去的聲音,那些我們強行按捺住的感覺,有沒有可能,拉長時間來看,其實正在偷偷鋪著你以後要走的路?
有沒有可能,只要順著自己的心選擇,我付出的時間其實我不是犧牲,我只是在完成了我的目標,同時順便回應了別人的需求。就算有什麼不可抗力因素,或是在生不逢時,那都只是故事的背景,我們也能多少在眾多選項,挑出一個最不難受的答案,享受著生命給出來的課題。
生命不會給你超出負荷的難題,你比自己想像還要強大。
有沒有可能,正是你知道你更想追求什麼,才會感到犧牲。
有沒有可能,正是你想追求更高意義的時候,其實你還沒準備好。
有沒有可能只是生命安排了一場斷捨離,幫助你離開捨不得但又不是那麼重要的東西。
犧牲不是一個當下就會感覺到的東西。它是後知後覺的,是你回頭那一眼,才會發現的缺口。這是有關權重的議題,犧牲,這兩天發文的速度慢下來了,這幾天我寧願把更急的任務完成,我不會說我犧牲了,而是我還沒穩定好我的其他部分。
原來我早就放棄了什麼,只是沒來得及承認。但也不是每一次的讓步都真的是放棄,練習去分辨:那樣利他不是犧牲。你選擇陪伴家人、選擇穩定收入、選擇某一種暫時的安全感,不是因為你不在乎夢想,而是因為你明白,你不可能一次扛完所有願望。
雖然這種理解,讓人孤單,因為你必須自己吞下那個暫時離開夢想的位置,還要裝得像一切都照計畫走。
我對自己說:「這是必要的。」但關掉之後才發現,那不是犧牲,那是空出了一塊我從未真正整理過的時間。我終於可以慢一點去寫,不再急著完成,而是慢慢去感受。
有些空白,不是遺憾,而是騰出來的空間。
人生裡有些讓步,看起來像是退後,其實是重新擺位。像下棋一樣,你不一定每步都往前,有時得退一格,才能讓全局順暢。
那不叫犧牲,那叫看懂。
我平日裡有忙碌的正職工作、下班有我的家庭要陪伴,但那些單身的人真的能把自己所有時間都投進創作、進展、舞台嗎?會不會我所顧及的平衡,要取捨,要在心中問千萬次「可以嗎?」其實都是重新聚焦能量,排序以後,使用著珍貴的時間,去執行我想完成的享受。漸漸地,我發現我不需要那麼多力氣,我只需要辨認出那個最核心的方向,其他的,就讓它順著來,該空出來的會自己讓位。
選擇了照顧他人,並不會錯過自己。只要像是照顧別人那樣照顧自己就好,偶爾把溫柔收回來給自己。現在我才明白,錯過不是犧牲,
是你還沒準備好遇見那個版本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有時必須在某些遺憾的縫隙裡才會長出來。
下一次,犧牲再次逼著自己空出位置,空出你一直不敢承認已經不重要的事,空出你還來不及感受的傷口,空出你沒時間長大的那一塊自我。
有些東西,得先讓位,才進得來。
放下對「值得不值得」的執念,不急著判定這是成功還是浪費、是犧牲還是選擇。我只問一件事——現在的我,願意嗎?
如果願意,那就不是犧牲。
我不確定這是不是你也會有的感受,
那種「好像一直在配合別人,但又不想失去自己」的疲憊。那種在生活與夢想之間,一直微調姿勢的反覆。可如果你也是,那也許我們都不是真的失去了什麼,只是正在為真正重要的東西,清理通道。真正的自己,總在那些沉默、等待、未命名的時刻裡慢慢浮現。
所以,別急著給它一個名字。
不必叫犧牲,也不急著叫選擇。就叫一段路好了。走著,它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