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推送:信息推荐还是软性洗脑?

Herstory2025
·
·
IPFS

社交网络的推送关键词,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洗脑”或“暗示性编程”的作用,尤其是在情绪化、脆弱的心理状态下。

1. 算法的“放大镜”作用

推送关键词本身并不一定是洗脑,但算法会在 你点击、停留、互动 的基础上,不断放大你正在接触的主题。

  • 如果你刚分手,刷到一条“分手后的痛苦”的视频,你多停留几秒,算法就会判断“你对分手相关内容感兴趣”,然后源源不断推送类似内容。

  • 结果就是你被困在“分手”的语义泡泡里,强化了这个心理标签。

这不是直接灌输,而是 放大你当下的情绪与注意力,最终让它看起来像“全世界都在说分手”。

2. 潜意识的“暗示效应”

关键词推送和反复曝光,会触发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 比如看到很多“分手后怎样疗伤”的内容,就会下意识把“我在疗伤”作为身份认同。

  • 即使你没那么伤,反复被暗示“分手=创伤”,也可能真的更痛苦。

这和广告里的“洗脑式重复”有点类似,只是社交媒体的版本更加精准、情绪化。

3. 社交网络的“叙事绑架”

在公共叙事层面,推送关键词不仅影响个体,还会制造一种集体氛围:

  • 如果平台同时给很多同类用户推“分手、痛苦、疗伤”,就会制造出一种“分手=群体体验”的印象。

  • 这其实是一种情感规训:把多样化的个人经历,收窄为一个算法规定的“故事线”。

4. 研究支持

  • TikTok 被研究发现能在几分钟内把青少年推到自残、抑郁内容的“兔子洞”【你之前提到的 WSJ 和 AI Now Institute 实验】。

  • Facebook 内部文件(被称为“Facebook Papers”)也显示,他们的算法会加剧负面情绪循环,因为这能提高用户黏性。

这说明:关键词推送 ≠ 单纯的信息选择,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塑形机制。

✨ 总结:
推送关键词本身不是“强制洗脑”,但通过 重复曝光 + 情绪放大 + 叙事规训,它能悄无声息地塑造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尤其在分手、孤独、焦虑等状态下,人很容易被算法牵引到更深的负面体验。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Herstory2025Rewire the Futur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