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人的荒誕奇想》06〈與時共進育兒法,怎麼了?〉
我們是常伴孩子的人,孩子的主要照顧者。
不能一味聽從「專家說、專家說、專家說、……」。
專家說了再多,也不會打包你的孩子回家養。
最了解自己孩子的是我們,而不是專家。
3C不是壞東西,我們小時候就在接觸——
從電視轉移到了掌上型螢幕。
但是這也加劇科技冷漠,餐桌文化不再。
這也是時代演進的結果。
時代在進步,我們有必要限制過度嗎?
我們成年人自己離不開使它。
聊天、通話、遊戲、購物或求知……等等。
為什麼要限制正處於模仿期的小朋友?
讓他使用沒問題,前提是:
要怎麼引導他正確且健康使用?
我和孩子正用午膳,將手機投屏至電視。
我們已經決定好,繼續昨天未看完的寶可夢。
忽然想起在外用餐時的噪音——
那一些不友善的,還有過度關切的。
「這代的父母真懶惰,只會讓小孩看手機。」
「就是一直讓小孩子用手機,才會戴眼鏡。」
「會對立反抗,是照顧者陪伴太少,不夠了解孩子。」
我的孩子使用手機,我們有明列規範:
1. 吃飯時間,限制30到45分鐘,依據份量與時段。
2. 在外面用餐,離場前只會給他最後的5分鐘。
3. 要全開放,必須以完成功課難易度交換。主目的先苦後甘,以時間概念作為薪資概念的教育。
4. 平時只能使用多鄰國、康軒雜誌隨身聽、ChatGPT ,這些APP。
注意在網路上的使用安全。
如果擔心網路帶來負面影響,可以預先下載離線可使用的內容。
要給予他哪些的觀念、時間的限制,以及使用結束之後的精神陪伴。
這些才是真正必須要注意的。
當然,我家孩子不是每次都乖乖配合。
在他鬧情緒的時候,只好再次強調:
「手機是我的,我借你的。」
「小孩不能一直使用,以知識閱讀為重。」
最重要的是這句——
「我們約定過。」
吃東西時,有人會說:
「為什麼讓小孩看手機?」
以前大家在餐桌吃飯。
一起看著七點新聞、八點戲劇。
那段時光多快樂,那時怎麼不說:
「為什麼讓小孩看電視?」
不就是沒有一起參與同一個畫面嗎?
有時我的孩子也會邀請我加入他的手機世界。
看他看的影片、聽他跟ChatGPT聊些什麼。
我們還會一起聽線上閱讀頻道。
一開始我給手機是想要在外面吃飯輕鬆一點。
後來回到家,小孩子看我們使用,免不了一陣吵鬧。
我們讓使用這件事達到平衡——
今日事今日畢,才能自由選擇娛樂項目的權利。
我們該做的是家長的陪伴時間安排、小朋友時間控管、App選擇、還有輕鬆玩條件。
當自己的手機通知鈴聲響,可能是各種重要訊息。
一旦開始注意手機的內容,孩子就會被忽視了。
換到另一件事。
瀏覽網路上育兒相關議題。
當議題與3C綁定,必定有優越的聲音:
「我孩子不會碰,也沒欲望,是你們教育的問題。」
我曾看過一些家教嚴格的孩子。
他們偷雞摸狗的模樣,反而令人擔心。
其實早在兩三年前我就想表達這件事。
如果寫出來,一定被說是在講歪理。
「難怪你小孩戴眼鏡。」
「難怪你小孩ADHD。」
「難怪你小孩會癲癇發作。」
「不易控制」跟「導致疾病」是兩回事。
既然會使用「專家說」,發言之前,請先多了解。
知識貧乏的言論,還是會使我陷入自我懷疑:
「我那些言論真的是歪理嗎?」
育兒沒有標準答案,我選擇與時共進。
就算被認為是——荒誕奇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