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_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AI 帶來寫作的黃金時代?還是亞洲假理性時代?

Tony_Chan
·
·
AI 帶來的不一定是黃金,更多時候是語言深度的考驗

近日讀到一篇文章,題為〈AI 帶來寫作的黃金時代〉。作者分享他如何每天以「信件形式」與大語言模型往來,愈寫愈長,並因此相信人類正迎來一個「寫作黃金時代」。這篇文章語氣莊重、結構完整,讀起來像是一篇嚴肅評論;但細看內核,卻更多是一種感性抒發。本文並非針對某位作者,而是透過這個案例,去探討亞洲語境中普遍存在的「假理性風格」。


個人經驗 ≠ 時代結論

作者在文中寫道:

「這些大語言模型,有遠超過人類的資訊處理能力,但回應得好不好、有沒有用,很取決用戶給它輸入什麼,例如裡面是否包含完整和全面的資訊。於是,我的提示詞和回應都變得越來越長,與其說是文字聊天,不如說是寫信了。」

這段描述顯示了他和 AI 的互動方式,甚至形成了「長信模式」。然而,從個人習慣直接推論到「黃金時代」的來臨,是一個過度延伸。寫得更多,不等於寫得更好;更不等於整個社會語言生態會因此繁榮。現實中,我們見到的反而是大量同質化的 AI 文字,語氣整齊卻缺乏靈魂。

AI 的確降低了表達門檻,也能幫助養成寫作習慣。但若只以「產量」作為判準,就很容易將「堆積」誤認為「繁榮」。


AI 不會自動提升思考

文章另一段提到:

「它能給出答案,但需要你給出問題;它能幫你寫,但需要你告訴它寫什麼、怎麼寫;它有無盡的耐心、強大的計算能力,但你需要把需求想清楚、說清楚。這些都在倒逼使用者更好地寫作、更好地思考。」

這樣的說法聽起來振奮,但其實更多是感受而非證據。AI 確實可以幫助整理思路,但同樣可能助長懶惰:把問題交給模型,自己只做挑選。久而久之,這更可能是「思考外包」,而不是鍛鍊思維。

我更傾向這樣理解:AI 是一面放大鏡。勤於思考的人,會因為它而更精煉;不思考的人,只會更依賴機器。AI 放大的是人本身,而不是憑空製造深度。


舊道理的新包裝

作者亦寫道:

「其實寫作是個非常神奇的過程:我的雙手不斷追趕脫韁野馬一般的思維,思維本身被迫慢下來,從發散跳躍、模糊不清、形狀不明的一堆念頭,固化成可推敲、可審視的文字……所以,對寫作的人來說,寫作本身就是思考過程。」

這段文字捕捉到寫作與思考的緊密關係,但問題在於:這並非 AI 帶來的新發現。寫作作為「迫使思考清晰」的工具,早已被無數思想家提出。當這個普遍現象被放在 AI 框架下時,容易讓人誤以為是「AI 令寫作更具思考性」,但實際上只是舊道理的新包裝。

AI 或許降低了書寫門檻,但並沒有改變寫作與思考的本質關係。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長信往來可能帶來「寫作幻覺」:文字產出很多,但未必真的深化了思維。


語氣理性,內核感性

亞洲平台上充斥着這種文章:語氣嚴肅、結構完整,但內核其實偏感性。典型特徵包括:

  • 以莊重的開場拋出大命題(AI、未來、時代…)

  • 用「我感覺」「我體驗」堆疊內容,缺乏數據與反例

  • 結尾以一句響亮的口號收束

日記或感性分享本身無可厚非,但當它披上「理性評論」的外衣時,問題就出現了。讀者容易被語氣與篇幅帶走,以為自己理解了問題核心,實際上卻只停留在表層感受。這不是單一文章的問題,而是一個普遍的文化現象。


我的立場

我並不否認 AI 在寫作上的價值。它確實令文字創作更平民化,並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要把這種便利直接等同於「黃金時代」,未免過於樂觀。歷史上的每一次技術革新 — 從印刷術到互聯網 — 帶來的都不是純粹的繁榮,而是繁榮與噪音並存。

AI 帶來的並非黃金,而是一場深度考驗:

  • 我們是否能守住語言的質感?

  • 我們是否能讓 AI 成為挑戰,而不只是陪伴?

  • 我們是否能在資訊膨脹之中,仍保持思考的差異性?

如果這些問題無法解決,再多文字的堆疊,都只是「黃金幻覺」。


結語

從一篇文章到一個現象,我看到的不是黃金,而是一個「重新洗牌」的時代。AI 會放大懶惰,也會放大嚴謹;會放大同質,也可能放大創新。真正的分水嶺,不在於工具,而在於人如何使用。

AI 能否帶來黃金,取決於我們是否敢於超越感性幻覺,真正守住語言的深度。


註:文中引用部分文字出自本平台文章〈AI 帶來寫作的黃金時代〉,讀者可自行檢索原文。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