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Herstory2025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第二章:被篡改的证据

Herstory2025
·

夜雨停了,街灯在水洼里拉出细长的光影。
林晓把旧电脑和那封加密邮件备份到加密硬盘,揣进包里——她知道,这东西最好别留在家里。带走,不是因为信不过门锁,而是因为她明白,在这个阶段,任何留在固定地点的证据都是等着别人来改写的。

第二天一早,她去了委托人的公司。
对方一见她,脸色就冷了下来:“你还来干什么?不是已经承认了吗?”

“承认什么?”林晓皱眉。

委托人摊开手,示意她自己看——桌上放着一份打印出来的聊天记录,上面清清楚楚地显示三天前,她在语音中暗示委托人“配合做一场泄露案的戏”,以便博取赔偿和关注。

林晓翻看那份记录,纸张是新的,可时间戳、聊天平台ID、对话结构……全都像是她平时的工作沟通格式。
她忍不住拿出手机,调取自己本地保存的原始记录——那段“承认”的语音根本不存在。

“我能调下你们的监控录像吗?”她问。

半小时后,林晓坐在监控室里,盯着屏幕发愣。
三天前,她确实来过这里,可视频中她的嘴型、动作,与自己的记忆有微妙的错位——尤其是那句争议最大的台词,嘴唇的合闭节奏和声音对不上,像被无痕替换过。

更诡异的是,视频的时间轴中有一个只有0.12秒的瞬间完全空白,没有图像、没有声音。监控员说,这是设备偶尔卡顿,很正常。

但林晓的眼角余光捕捉到一丝异常——在那0.12秒的空白间隙里,画面闪过一个陌生场景:夜色中的一条高架桥,她和马格站在桥下对话,而她的手里,正拿着一个还未见过的存储器。时间标注是——四天后。

林晓的心底一沉——这不是卡顿,这是有人在广播层“插帧”未来。

她把视频拷到U盘,注意到文件信息的创建时间比监控拍摄时间早了十个小时——按常理这是不可能的,除非有人能直接写入系统底层。

离开公司时,天色阴沉得像压下来的铁幕。
她刚走到街角,手机屏幕又亮起一个陌生来电,依旧是空号。

接通后,只有一句陌生的女声——
“你正在被同步改写,林晓。”

话音刚落,电话挂断。她抬头,发现路口的广告牌再次更换,这次是某新闻频道的推送——标题写着:
“律师林晓涉嫌协助客户造假,警方已介入调查。”

那一瞬间,她意识到,有人在用双重系统同时重写她的数字记录和公共记忆。
而自己,已经踏进了他们的游戏场。

林晓在街角的咖啡摊停下脚步,假装刷新闻,实际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输入一串早已烂熟于心的加密暗号——这是她的**“三步脱线”应对法**:切断常用信道、临时加密、随机会面。

几分钟后,屏幕弹出一个陌生账号的回复:
“晚上八点,南环地铁三号支线——废弃月台。带上你想问的。”
署名是:马格。

马格是灰域里的自由记者,专门收集“被官方新闻遗漏”的影像。他的资料库据说能让任何一场新闻发布会瞬间崩盘。
林晓曾在一次数据泄露调查中救过他一次,彼此算是欠着人情。

晚上八点整,南环地铁空无一人。
旧月台昏黄的应急灯闪着,空气里弥漫着混着机油味的潮湿感。

马格从阴影中走出来,胡茬满脸,戴着一顶褪色的棒球帽。帽檐的磨损处,有一个几乎被汗渍侵蚀掉的符号——一个半透明的圆环,中间是三个重叠的字母:Q13。林晓不动声色地记下,这已经是她第三次在不同地方见到这个符号——第一次是在委托人办公室打印机的盖板上,第二次是在她昨晚的加密邮件附件封面。

“你来得比我想象中快。”马格说。

林晓不废话:“我要三天前市中心广场的原始录像——未被剪辑、未被压缩。”

马格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造型像旧式打火机的存储器:“里面有两份,一份你要的,另一份……你最好等回去再看。”

林晓接过存储器,正准备开口,地铁隧道尽头忽然亮起一道刺眼的白光——不是列车,而是几盏高强度战术探照灯。

马格脸色一变,低声道:“他们怎么这么快……”

光线迅速逼近,伴随着沉重的脚步声和电子设备的蜂鸣。
林晓感觉有一股力量在背后“推”着她,逼她往另一条废弃支线的方向跑。

她冲进黑暗的支线隧道,耳边隐约传来一个金属质感的声音:
“往左。别停。”

那声音既不是马格,也不是墨镜——
却带着一种诡异的熟悉感,像是从很远的记忆里被唤醒。

几分钟后,她冲出隧道口,喘着粗气,却发现自己正站在一条从未见过的小巷尽头。
巷口墙上,喷漆画着一个比之前更清晰的Q13符号。

她盯着它,忽然有种错觉——这个符号不是被画上去的,而是从墙体里浮现出来的,像是另一层现实正在透进来。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