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民調低落:強勢一貫,卻沒學會總統的智慧

Anne
·
·
IPFS
·

近期民調顯示,賴清德的支持度持續低迷,引發外界熱議。有人懷疑他「變了」,不再是那個低調、堅毅的政治人物。但細看其實並非如此——他依舊保持一貫的強勢作風,問題是舞台變了,他的方法卻沒跟著調整。從市長到黨主席,再到總統,每個位置對政治智慧的要求都不同,強勢在某些場合是優勢,但在國家治理的舞台上,如果沒有妥協與整合,就容易引發民眾的反感與失望。

市長時期:強勢是改革的王牌

當年台南市長任內,賴清德與議會對峙,拒絕進入議會、正面衝撞議長。那時的強勢被解讀為「對抗黑金、堅守正義」,市民看得懂,也願意支持。他的強勢在地方政治是一種改革的魄力,而不是問題。

黨主席時期:大刀闊斧是掌舵者的必備

接手民進黨黨主席後,他迅速推動改革、整合黨內勢力。強勢依舊,但合理——政黨需要的是能撐起場面的人,這時他的作風看起來果斷、有格局。

總統時期:強勢變成政治遊戲

然而,總統的位置不同。總統面對的是整個國家、不同政黨、地方政府,甚至國際社會。單靠強勢已經不足。
財劃法爭議、地方建設預算、大罷免事件,賴清德仍用「硬碰硬」的方式處理,結果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讓人覺得政治成了權力的遊戲。民調低落,其實反映了民眾對「強勢過頭、不懂妥協」的失望。

個性沒變,但角色應該調整

賴清德沒變,他仍是堅毅果敢的鬥士。但角色不同,方法必須不同。市長可以硬碰硬,黨主席可以魄力十足,總統需要更高層次的智慧——知道什麼時候該硬,什麼時候該退,懂得讓不同聲音有台階下

展望未來:總統的舞台需要智慧與彈性

賴清德如果希望扭轉民調、重建支持度,關鍵在於調整強勢策略,學會適度妥協。總統的角色不是只靠魄力說服人,而是要在堅持核心價值的同時,讓各方利益有台階下

未來的執政路上,他需要認清三件事:

  1. 強勢只能守護核心,不能處理細節:對重大政策堅持原則,但對程序、地方建設、預算細節要展現彈性。

  2. 溝通比對抗更重要:民調低落反映的不只是政策爭議,更是社會感受到的對抗與疏離。

  3. 角色轉換意識:從市長到黨主席,再到總統,每個舞台的操作方式都不同,唯有掌握舞台的節奏,強勢與妥協才能平衡。

簡單說,賴清德的問題不是個性轉變,而是把過去一貫的強勢搬到一個需要圓融智慧的舞台上。如果他能在強勢與妥協之間找到平衡,民調有望回升;否則,即便個性沒變,外界感受到的將仍是「玩弄政治」而非「施行政治」。

Made by Bing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nn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