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Art, Design & Code:從工程師到創意技術人,那些我從沒想過會做的事 — 陳秋皓 Harry

c2x3|區塊鏈藝術媒體
·
·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第二場講座,分別由侯憲瑋 Patrick 和陳秋皓 Harry 帶來兩段精彩的分享。Patrick 是 Luxmin 的技術總監,同時也是工作室共同創辦人;Harry 則是軟體工程師背景出身的新媒體藝術家。以下節錄第二場的下半場,由 Harry 和與會者共同創造的精采對談。
Harry 分享了自己在 Creative Tech 旅程上的種種經歷。(圖片來源:二三設計)

Harry:大家好,我是 Harry。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從一個傳統工程師轉變為創意技術工作者的心路歷程,以及這個領域的真實樣貌。

最初我是個文科生,但被大學退學後,不小心跑去念了電腦科學,甚至還讀了研究所。畢業後,我做了好幾年的手機應用工程師,那時正值智慧型手機剛興起的年代,我們就在做這些新興的應用。後來我被鴻海派到 MIT 做短期研究的機會。在那半年裡,我們用 Nokia 的智慧型手機開發了一個偵測長輩跌倒行為的 AI 系統。

之後我決定去念書,進入紐約大學的 ITP(Interactive Telecommunications Program)。畢業後,我一心想當藝術家,最後反而在迪士尼找到了工程師的職位。

進入迪士尼時,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直到發現原來我要開發的是鋼鐵人的手套玩具。這個經驗讓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什麼是 Creative Tech: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個玩具,但背後結合了複雜的技術與創意設計。

經過多年的摸索,我對 Creative Tech 有了自己的理解。簡單來說,它是「用程式碼慶祝藝術」的一種方式。技術是我們的畫布,程式碼是我們的筆刷,而設計和故事敘述則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Creative Tech 的工作內容遠比想像中多元。我們不只是坐在電腦前寫程式,更多時候需要動手做原型、現場安裝、與客戶溝通,甚至在展覽現場解決各種突發狀況。

記得有一次我們為了測試自動駕駛車的概念,花了 300 多萬台幣打造了一台沒有引擎的測試車,把所有想像中的感應器都裝上去。另一次在肯德基測試叫號系統時,我們直接在餐廳現場架設自己的螢幕,觀察消費者的反應。

有時候工作環境也很有挑戰性。我曾經在充滿甲醛味道的展場裡工作,爬上接近兩層樓高的裝置進行調試,身上經常沾滿灰塵和木屑。

另一個難忘的經驗是與日本藝術家高橋征資合作的拍手機器人展演。高橋征資是個非常有趣的人,他從研究拍手聲音起家,用各種材料製作手掌來模擬不同的拍手聲

Harry 與 Yuri Suzuki 合作的作品「Metropolitan Symphony」。(圖片來源:Yuri Suzuki 官網)

最近我們還為泰國的歷史建築設計了聲音傳送裝置,這是與 Yuri Suzuki 合作的項目。兩座喇叭造型的裝置可以透過網路傳送聲音,讓室內外的參觀者產生連結。

另一個挑戰是時間壓力。記得有一次珍奶 AR 展覽,拍照功能在開展前沒有完成,結果我只能躲在箱子裡手動按快門。它有一定的期限要執行,那我們就是要想辦法讓它執行。

經過這些年的經驗,我深深體會到場域對於互動作品的重要性,所謂「emotions follow the location」。同樣的裝置放在展覽會場和餐廳裡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在餐廳裡,人們可能餓著肚子急著用餐,你的裝置要如何在這種情境下吸引他們的注意?

Ceative Tech 產業地圖。(圖片來源:Swiss Creative Tech Startups Report 2024)

也許大家會好奇怎麼進入這個行業,根據我的觀察和相關調查,Creative Tech 主要分布在藝術、媒體、廣告、遊戲、設計、電影和音樂等行業。工作內容主要包括概念發想、原型製作和執行實作,其中概念發想和原型製作佔了很大比重。大型科技公司如 Google 和 Facebook 也設有 Creative Tech 部門,主要目的是推廣他們的技術。這些公司提供了另一種職涯發展的可能性。

對於想進入這個領域的朋友,我有幾點建議:首先是不斷練習。就像我看到一些優秀的同行,他們會持續探索不同的輸入輸出方式,拆解分析各種作品的技術細節。這種持續學習的習慣非常重要。其次是保持好奇心。雖然我們都有技術背景,看展覽時容易被技術細節吸引,但不要忘記體驗作品本身帶來的感動。好的互動作品首先要能說一個生動的故事。

最後是要有心理準備,這條路並不平坦。我自己也經常自我懷疑,到現在還是如此。但正如藝術家 Essential Tell 所說:「Above all, art should be fun」,那我想要稍微修改一下,Design Tech and Creative Tech 應該要很好玩。

結語:Harry 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按照時間軸的順序介紹了自己的經歷,怎麼踏入 Creative Tech 的領域。接著,介紹了許多他在這個創作旅程中學習到的事情。最後以視覺化的產業地圖,向參與者拋出一個更全面的觀點,了解自己的定位以及未來有哪些可能性。Harry 也強調,樂趣更是不可或缺的,所有的作品也應該帶給人們新鮮的體驗感。


下一場 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預計於 6 月 12 日登場,歡迎前往Creative Media Gathering Facebook 頁面關注報名資訊!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