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與生息

Lineker 陳
·
·
IPFS
·
人常說“人活著是為了吃飯”,然而當進食成了唯一的目標,生命便失去了更高的意義。《食事與生息》從街角快餐店的一幕展開,反思現代人為溫飽奔波的無奈,提出另一種理解:吃飯只是維繫生命的手段,而活著應該是為了閱讀、行走、思索與追尋自我。當我們超越“為食而活”的循環,生命才會迎來更廣闊的天地與希望。

暮色四合時,我路過街角的快餐店。明淨的玻璃窗內,燈光流瀉在低垂的側影上。人們手持塑料食具,目光卻早已飄向未知的遠方。他們匆忙扒完餐盤中的食物,旋即起身離去,彷彿被某種無形的力量驅使著。用餐,在這裡儼然成了必須完成的任務。

常聞「人活著是為了吃飯」之語,表面質樸,內裡卻藏著深切的無奈。當生命被壓縮成日復一日的餐飲循環,當全部心力都傾注於果腹之憂、為謀一餐而奔波勞碌,生存便悄然失去了更為崇高的向度。進食本是維繫生命的基礎,若反客為主成為終極目的,便陷入了本質的倒置。

我常思索:何時我們方能真正踐行「吃飯是為了活著」?

那意味著碗中餐食不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而是通向廣闊天地的起點。腹飽之後,我們得以品讀詩書、漫步長路、書寫性靈,抑或只是靜觀山河歲月。那時的進食,不再是為了延續疲憊的生存,而是為了開啟心靈更多的可能。

然放眼現實,太多人困於勞碌的漩渦,早已遺忘生活的本真。他們穿梭在工地、廠房與寫字樓之間,耗盡光陰,只為換取桌上的一餐溫熱。這般生存固然真實可敬,卻也不免令人悵然。這並非對個體的苛責,而是對整體處境的憂慮。若整個社會的集體意識長久停滯於「為食而活」的層面,希望的種子又將落於何處?

食事乃自然所需,而生息是精神所向。人不應止步於飽暖之求,更應體會天地之寬、思索生命之深、創造超越個體的價值。當我們真正領悟「食為手段,生乃目的」時,一種新的力量便會自心底生長。

回歸日常,餐桌依舊簡單:一飯一菜,樸素無華。不同的是,我願從這尋常滋味中,品味出生命本真的深意。當進食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而生存是為了追尋更真實的自我——或許,這才是我們對這個時代最珍貴的承諾與期待。

後記

本文緣起於日常一思:我們究竟為食而活,還是為生而食?在這個看似淺顯的命題背後,實則關乎生命意義的追尋與社會狀態的反思。落筆於此,惟願提醒自己與讀者:溫飽之上,生命尚有更值得追尋的星空與境界。這或許正是寫下此文的初心。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生活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ineker 陳✒️ 獨立作家|🚴 騎行達人 煮酒焚香觀上下千年,行走紅塵察人間冷暖。 於滄桑歷史中尋遠音,在自然寂靜裡覓本心; 不逐名利之風,不媚流俗之勢,不欺當下之心。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血沃河山・中華魂》後記

血沃河山・中華魂
9 篇作品

抗戰勝利八十週年祭:歷史與血脈之間——烽火中的中國母親與民族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