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城市裡的孤獨與失智安排:從 Netflix《忘了我記得》看都市單身女性如何以幽默與愛,回應無能為力的照顧困境

一、引言:電影是鏡子,也是教室
Netflix 原創劇集《忘了我記得》(Forget You Not)透過40歲單身女脫口秀新秀程樂樂(謝盈萱),與被診斷失智的父親程光齊(秦漢)之間的雙線敘事,在現代城市背景下說出一則「我們不擅長照顧,但仍不願放棄」的時代寓言。故事不僅點出家庭照顧者的心理難關(自責、無助、愧疚),也映照出都市中越來越普遍的「孤獨盲點」:當生活被工作、友情與現代社交佔據,卻忽略了與父母的共同記憶與彼此依存。
這部劇集在後疫情時代顯得格外切題。許多城市家庭在疫情後期才真正直視長輩健康惡化的速度與自身應對能力的匱乏。透過視覺語言與情感故事,《忘了我記得》不僅是劇情片,也像是社會心理課程的案例研究。它提醒我們,當個體生活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情感聯繫被數位通訊取代後,「親情照護」的議題再也不是私領域,而是一種集體困境。也因此,這部作品的意義超越娛樂,為觀眾搭建了一座能進入內心深處反思的橋梁。
二、當城市與家庭拉開距離:孤獨與照顧成兩端
2.1 城市孤獨不是與人隔離,而是與內心斷聯
都市中的「孤獨」與傳統意義上的「獨居」不同,它可能存在於社交圈中,卻無法深入對話與情感支持。很多人每天上下班、人來人往,卻難以獲得真正的理解與陪伴。這種情感上的空洞,暗地裡讓我們與最親近的家庭關係斷鏈,例如劇中樂樂因為工作與婚姻危機,逐漸忽視了與父親最基本的對話與連結。
2.2 失智照顧中的代際隔閡與自責
失智患者最直接的溝通障礙,使原本親密的親子關係產生隔閡與無力感。當樂樂必須面對父親無法記住她、生活混亂造成安全風險,甚至進行醫療或送養院的抉擇,她呈現出「想放手卻割捨不下」的矛盾——愛與責任二者兼具,卻無解。
都市中的照顧困境不僅體現在「沒時間」,更深層的是心理上的逃避與無所適從。照顧失智症親人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情緒穩定,而這恰好與都市節奏要求的效率與成就背道而馳。樂樂之所以崩潰,不是因為她不愛父親,而是她缺乏一個能讓自己緩慢下來的空間,也沒有接受這種「愛無法被對等回報」的情感訓練。這是現代城市人共同的困境:當所有人都被要求快、狠、準時,照顧這種慢、模糊、沒有明確KPI的過程,就顯得令人窒息。這也進一步解釋,為什麼很多人選擇逃避這種責任,或把它當成短期任務處理,而不是一場需要深度同理與持續溝通的生命課題。

三、從笑中尋淚:幽默是否可以療癒失能見證
程樂樂的脫口秀並非逃避,它是她面對現實的方式。許多病痛與矛盾,都透過「笑聲」而被轉化為觀眾可理解的故事。這正是幽默的療癒力量:將無法承受的痛苦或尷尬轉化成可承受的情感可視對象。
笑聲讓照顧者不再孤單。當她在舞台上分享父親的失智糗事時,同樣有眾多曾有相似遭遇的家庭成員在觀眾中得到共鳴,形成社群的情感支撐。
幽默也重新定義了「告別」:結局中,樂樂用脫口秀講述「我幫你記得」,是將生命不斷走向結束的片刻,轉化為對父親記憶的一次永續承接。這種轉換,不是逃避死亡,而是用生命力對抗遺忘。
幽默不代表輕視,也不是貶抑病人,而是一種創造距離的方式。當我們處在照顧壓力之中,容易陷入過度同理導致的情緒耗竭。此時,能在日常之中開一個玩笑、說出荒謬的細節,反而是心理的緩衝閥。樂樂的脫口秀也讓觀眾看到,照顧不是只能痛哭與悲情,它也有滑稽、怪誕與人性矛盾的一面。而當社會能包容照顧者表達多元情緒,幽默也就成為一種非正式的情緒治理工具,使創傷不再孤立,而成為創造集體意義的契機。

四、能如何走入?面對他人的無力與自己的困境
面對他人的無力與自己的困境,第一步是承認「無力」本身就是一種真實情緒,而不是需要被否認或迅速處理的「問題」。程樂樂的成長並非來自能力的增加,而是來自她接受了自己在父親面前的脆弱、矛盾與不完美。當我們願意停止扮演「完美照顧者」的角色,反而更能與被照顧者之間建立平等、情感真實的連結。
其次,是創造「可共在」的場域。在都市生活中,人與人容易處於功能性互動的模式中,而照顧關係其實需要的是「陪伴」而非「解決」。不管是一起聽音樂、走路、看電視,還是僅僅地坐在旁邊,這種存在的交換會強化彼此的心理韌性,也讓照顧過程不再僅是一種耗竭,而有了回饋。
最後,是尋求社會支持並正視制度缺口。從樂樂與朋友間的支持,到她逐步開放接受專業協助,正說明了照顧不是只能靠「我一個人撐住」。當城市能提供更多彈性照顧假、心理諮詢、臨時喘息服務,才讓個人從照顧責任中獲得喘息,進而有能力維繫自我與人際關係的完整。

五、結語:從無力到共力
《忘了我記得》不僅是一齣關於失智症的家庭劇,更是一封寫給所有城市人的情感公開信。在快速移動與情感分散的都市生活中,「照顧」成為一種看似過時卻無比迫切的能力。我們或許不再與父母同住、甚至很少聯絡,但當疾病或老化來臨時,那些曾被忽略的情感負債就會以另一種形式逼近我們。
這部作品用溫柔卻尖銳的方式指出:都市孤獨的根源不只在於缺乏陪伴,更在於缺乏可共享脆弱的空間。我們太習慣獨立、效率、成果,卻忘了人生有許多階段與處境,是無法靠KPI衡量,也不會有成就感的。照顧正是如此:它不是輸贏,而是共存。
從樂樂的故事中,我們學到,「無力」並非結束,而是轉向「共力」的開始。無力不等於失敗,而是召喚他人共在的訊號。當一個人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困境,就會喚起身邊的人一起參與、一起見證、一起陪伴。而當整個社會願意以制度、語言與文化支持這樣的共同參與時,「照顧」才不會成為都市中悄無聲息的犧牲,而是一種成熟而美麗的生活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