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遇見西西:「老派約會」之外(或曰例外)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西西曾深情地形容書本為「她生命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她本人也自築了一隻「西西的羊皮筏子」,讓讀者在各自的生命激流中靜靜航行。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潘國靈

因著年紀,因著個人閱讀的偏好、因著讀書的機緣等,即使同是西西讀者,每人閱讀西西的「時間表」都不同。比我年長幾輩的人,可能從西西早年發表作品時便同步地讀(如六十年代以「四毫子小說」印行的《東城故事》、七十年代於《快報》連載的《我城》),比我年輕很多的如學生,不少初接觸西西的作品,是她八十年代登陸台灣文壇的名作〈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而我自己呢?回想起來,我中學日子特別沉迷外國文學、西洋歌曲,到接觸西西如此重要作家的作品,大概還要等到一九九六年。個人的生命事跡為時間戳上了印記。初出茅廬我入職明報,在報館擔任副刊記者前後約三年,其中主力「文化版」也兼「讀書版」,後者我間會訪問一些作家和介紹一些新書,而我清楚記得,當年厚重的《飛氈》真的如一張飛氈般橫空出世,即時便在報紙推介。及後回校讀研究院,香港文學雖只佔一塊,但西西作品就更多地在課堂或課餘讀,有時閒讀有時研讀,主要看的是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一篇篇或一本本地讀,逐漸從後追回更多。及至後來,少年的我也漸入中年,在始終有舊作未盡發掘之餘,也加入了同步閱讀西西新作的行列。另外,重讀的比例在我的閱讀時光中也增多,像以上提及的《飛氈》,當年在報章介紹只能速看,後來細讀卻在二○一一年。不少書我總記得甚或會記下掩卷之時。借台灣作家李維菁書名一用:「老派約會之必要」,我總以為,跟一個作家的「約會」,首要和必要的就是在作品的字裡行間,至於作家本人是否有緣親見或有所交往,往往反屬其次,有時甚至無關緊要。不過,鑒於「紀念文章」之性質,也讓我今回,也僅止今回,破破「老派」行事作風,說說與西西的幾面之緣。

西西曾深情地形容書本為「她生命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她本人也自築了一隻「西西的羊皮筏子」,讓讀者在各自的生命激流中靜靜航行。如果說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登上這隻不沉之舟,近距離得見其人則在二○一一年七月二十日。西西為人低調,有傳西西從不出席任何頒獎典禮,早期的我不知,不知不敢說,但晚近並不全是。像二○一九年西西獲紐曼華語文學獎,她本人便親赴俄克拉荷馬大學領獎(西西一向也喜歡旅行);二○二二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雖未能出席,但何福仁也特別為此給西西拍了錄像片段,交主辦者播放。回到二○一一年,那次嚴格來說不算獎項,是一份殊榮吧,西西被選為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她雖然沒親身出席相關任何講座,但在開幕日的典禮上,也短暫出場,簡短地向公眾說了一番話。我想,像西西這樣的一個作家,出席頒獎禮(或類近活動)與聚光燈的光芒沐染本就無關,如果亮相,毋寧說是對主辦方(及背後有關的推動者)表示一份尊重或謝意吧。是的,那一天,在一間活動室中大概擠了百餘人,齊齊靜候西西出場,西西是「致敬」的對象,也像一個神秘嘉賓般亮相。西西說了甚麼不記得了,總之就不會是正經八百的致辭。我當時在場見證,主要因典禮之後,隨即有兩場有關西西的講座,而我是第二場「怎樣閱讀西西」的講者之一。這是我近距離地親見西西的第一次。在亮相講話前,西西與她一些友好、講者待在一個恍若「後台」的休息室中,好像也有人進去找她簽名,我一直留守在外,除了因為性格怕生,也是那「老派」作風,事前為那場講座花了不少心思預備,當晚能作一個好的「傳聲筒」(借西西閱讀筆記之二的書名一用)便心安矣。但說完全沒「交會」也不,講座尾聲答問環節中有講者滿心歡喜說在休息室中取得了西西簽名,我情不自禁,半認真半說笑地說有點「妒忌」呀(其實是羡慕),講座後飯聚中(西西沒有出席),何福仁先生二話不說說代我向西西拿簽名再寄回給我,我當下拿出背包裡剛帶著的《鬍子有臉》交托,事後果真收回西西親筆題字和簽名,自己的書外還多贈我兩本,包括一本發黃了的《哨鹿》,發黃而因此更覺可貴。

第二次見面卻在七年多後,時維二○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當日何福仁拍了多時的西西紀錄片《候鳥》有了初剪,廣邀文友,在尖沙咀星光行某層作了首回的私人放映。片不短,初剪或者比後來的定本還要長,但能先睹為快,一個下午也不覺時光溜走,而何福仁在播片前,預先說西西在放映後也會來坐坐,未嘗不是另一意義的「好戲在後頭」。果真在電影尾聲,西西從熒幕裡來到現場,找著她合照的自不乏人。我怯生生地旁觀,後來也鼓起勇氣來到西西旁,這回近距離真的有了對話,容我在此稍記:「潘國靈,還有創作嗎?」「有呀,一直有。」「陳果拍的《我城》一般,但你在片中說得很好喎!」,當下我像小孩被長輩贈了一口糖。其實那段日子我因個人事故心情陷入低谷,能跟西西聊聊數語也給逗樂了。離開星光行我在電話亭旁邊欄杆倚了一陣子,明明無淚痕,一個三兩歲小女孩鬆脫她媽媽的手踱步到跟前,給我遞上一包紙巾,上面寫著約翰福音三章十八節,一下子以為世界真有上帝。這無人所知一幕與西西無關,但總嵌進這次西西面緣的記憶之中。

第三次見面又再「進級」,這回拜《字花》所賜。二○一九年七、八月一期《字花》策劃「西西時間」專號,其中環節有「西西讀書會」。這「西西讀書會」別出心裁,預先約好幾位作家交出作品,可以是「未完成」的,約好一天,在土瓜灣「書室」中聚會,事前《字花》印好讀書小冊子,各人在聚會中讀出一段。那天的聚會日期也很特別,二○一九年五月四日,「五四一百周年」,好像大家也聊起了一點「五四」。五四很大,讀書會很小,參與者除我之外,有劉偉成、陳李才、黃怡、張婉雯、何福仁,還有一個:西西本人!在此之前,哪會想到跟西西有一個小型讀書會!讀書會中西西選了自己三首詩作〈無人洗衣店〉、〈郵政局〉、〈魔法師〉,並讀出辛波斯卡〈一粒沙看世界〉一詩。這是我第一次也僅止一次聽西西親自讀詩呢。那段日子,我與視覺藝術家白雙全正合作一個藝術項目「閱讀感染」,其中一些小說不久前在《明報.世紀版》發表,猶記讀書會開始前,西西來到「書室」,閒話中她就問及我與白雙全的合作,我想,與其說西西密切留意自己的創作,不如說西西以此表達出一份善意和關切,人如文字一般溫厚。那天我選了一篇「未完成」也可能是永遠不會完成的小說〈腳板之城〉,西西一看題目,很活潑地說:「腳踏一粒星,能管一千兵」,我笑說「我腳板真有一顆墨痣」呢,輕鬆短話,對著長輩,又好像回到孩子般。讀書會完後,大家都說這樣的讀書會有機會要再辦,如今當然知道僅止一次,但這樣的「西西時間」,在西西住了大半生的土瓜灣一隅,餘生銘記。

最後一次見面在二○二○年一月十一日。這時城中已初傳疫情,但未緊張。每一次見面都靠一點機緣。今回是替黃怡創作的《兩個女子》歌劇,事前在牛棚辦的一個工作坊作講者,前半部分我跟來者賞析〈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和〈感冒〉二作;《兩個女子》乃串連此二作改編而成,今回我也把二作串連並讀,西西當然沒有聽,但我想,在〈永不終止的大故事〉中寫過交替並讀二書、三書以至四書的西西,對此也一定抱開放的態度。下半部分黃怡跟來者分享一點歌劇寫作經驗,並跟大家即場玩一點寫作遊戲。那天,黃怡預先便約好,工作坊後跟西西和何福仁就在附近聚餐。西西話不多,但總是親切。當日她的精神也不錯。猶記她有問起在寫甚麼,我說了一個答案,她「哦」了一聲(這另一「未完成」一直在現在進行式之作,只向很少人說過,在此且賣個關子)。閒話間她說到之前眼部手術,做完後眼球充氣,睡覺時要臥著睡。說得輕描談寫,雲淡風輕,但臥著睡不是一天半天,是幾個月呀。眼前又活現著一個與疾病交纏,右手報廢了就學習用左手寫字,始終以無比毅力和豁達精神面對生命的智者,作家中的作家。當時她剛剛完成一個長篇小說,心情看來特別輕鬆,何福仁說這小說前後花了五年多,當時聽到已無比欽佩;及後書本印出,一字不漏讀罷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欽天監》,真叫人嘆服不已。小說最後有這樣一段:「我會想念他們,父親、寧兒、阿克伊。我會想念這個我們生活了許多年的地方。/ 我也是,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我不怕,只是有點擔心。/ 對,我們並不怕,人世匆匆,有什麼可怕的。」後來聽何福仁說,這段讀出西西弦外之音,《欽天監》是她最後寫的作品了;我腦海旋了一詞:天鵝之歌。

有生之年親見的幾面之緣,在「文字約會」之外,或曰例外。西西深居簡出,但說她晚年全沒接觸跨代年輕作家也不是的。幾面之緣,從沒想過寫,但聽憑文字的召喚,到底寫下來了。相比起來,文字之緣當是深得多了,因為這是作者與讀者(或讀寫者)之間的關係,以作品作橋樑,無需其他中介。走筆至此,我想到蘇珊.桑塔格在死後出版的《同時》(At the Same Time)中一話:「作家首先便是讀者。我是從閱讀中取得一些量度自己的作品的標準,並從中可悲地發現自己的缺乏。我是從閱讀,甚至在寫作之前,便已成為社群(community)的一份子——文學社群——其中已故的作家多於在世的」,由此想到超越任何派別界限的理想文學社群,有同在的、現身的,有「孤讀」的(Harold Bloom所言的“solitary reader”)、隱身的,有現世也有天國的維度,人去了無法再見,但文字猶存,作品仍是活的,並且會一直延續下去。寫完這篇「遇見西西」之文,我又要回到與西西的「老派約會」裡去了。

潘國靈
著有小說《離》(2021)、《寫托邦與消失咒》(2016)、《靜人活物》(2013)、《親密距離》(2010)、《失落園》(2005)、《病忘書》(2001)、《傷城記》(1998);散文集《總有些時光在路上》(2022)、《消失物誌》(2017)、《七個封印》(2015)、《靈魂獨舞》(2010)、《愛琉璃》(2007);詩集《無有紀年》(2013);城市論集《事到如今》(2021)、《第三個紐約》(2009)、《城市學2》(2007)、《城市學》(2005)等。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虛無中誕生︰探索文學邊界。香港文學館經營網上發表平台「虛詞」、實體紙本月刊《無形》。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及學者組成,並設立香港文學生活館。常與大學、藝術單位合作,策劃各種文藝活動及展覽。 linktr.ee/houseofhkli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下流偷生族》:資本社會的荒謬、異化與孤獨

戰火身亡女烏作家奪歐威爾獎!六成手稿狀態出版 女性視角記錄俄入侵暴行

序言書室貓店長未未離世 文藝界人士惋惜追念

【無形.像西西這樣的一個女子】遇見西西:「老派約會」之外(或曰例外)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西西曾深情地形容書本為「她生命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她本人也自築了一隻「西西的羊皮筏子」,讓讀者在各自的生命激流中靜靜航行。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潘國靈

因著年紀,因著個人閱讀的偏好、因著讀書的機緣等,即使同是西西讀者,每人閱讀西西的「時間表」都不同。比我年長幾輩的人,可能從西西早年發表作品時便同步地讀(如六十年代以「四毫子小說」印行的《東城故事》、七十年代於《快報》連載的《我城》),比我年輕很多的如學生,不少初接觸西西的作品,是她八十年代登陸台灣文壇的名作〈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而我自己呢?回想起來,我中學日子特別沉迷外國文學、西洋歌曲,到接觸西西如此重要作家的作品,大概還要等到一九九六年。個人的生命事跡為時間戳上了印記。初出茅廬我入職明報,在報館擔任副刊記者前後約三年,其中主力「文化版」也兼「讀書版」,後者我間會訪問一些作家和介紹一些新書,而我清楚記得,當年厚重的《飛氈》真的如一張飛氈般橫空出世,即時便在報紙推介。及後回校讀研究院,香港文學雖只佔一塊,但西西作品就更多地在課堂或課餘讀,有時閒讀有時研讀,主要看的是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一篇篇或一本本地讀,逐漸從後追回更多。及至後來,少年的我也漸入中年,在始終有舊作未盡發掘之餘,也加入了同步閱讀西西新作的行列。另外,重讀的比例在我的閱讀時光中也增多,像以上提及的《飛氈》,當年在報章介紹只能速看,後來細讀卻在二○一一年。不少書我總記得甚或會記下掩卷之時。借台灣作家李維菁書名一用:「老派約會之必要」,我總以為,跟一個作家的「約會」,首要和必要的就是在作品的字裡行間,至於作家本人是否有緣親見或有所交往,往往反屬其次,有時甚至無關緊要。不過,鑒於「紀念文章」之性質,也讓我今回,也僅止今回,破破「老派」行事作風,說說與西西的幾面之緣。

西西曾深情地形容書本為「她生命河上的羊皮筏子」,而她本人也自築了一隻「西西的羊皮筏子」,讓讀者在各自的生命激流中靜靜航行。如果說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登上這隻不沉之舟,近距離得見其人則在二○一一年七月二十日。西西為人低調,有傳西西從不出席任何頒獎典禮,早期的我不知,不知不敢說,但晚近並不全是。像二○一九年西西獲紐曼華語文學獎,她本人便親赴俄克拉荷馬大學領獎(西西一向也喜歡旅行);二○二二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終身成就獎」雖未能出席,但何福仁也特別為此給西西拍了錄像片段,交主辦者播放。回到二○一一年,那次嚴格來說不算獎項,是一份殊榮吧,西西被選為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她雖然沒親身出席相關任何講座,但在開幕日的典禮上,也短暫出場,簡短地向公眾說了一番話。我想,像西西這樣的一個作家,出席頒獎禮(或類近活動)與聚光燈的光芒沐染本就無關,如果亮相,毋寧說是對主辦方(及背後有關的推動者)表示一份尊重或謝意吧。是的,那一天,在一間活動室中大概擠了百餘人,齊齊靜候西西出場,西西是「致敬」的對象,也像一個神秘嘉賓般亮相。西西說了甚麼不記得了,總之就不會是正經八百的致辭。我當時在場見證,主要因典禮之後,隨即有兩場有關西西的講座,而我是第二場「怎樣閱讀西西」的講者之一。這是我近距離地親見西西的第一次。在亮相講話前,西西與她一些友好、講者待在一個恍若「後台」的休息室中,好像也有人進去找她簽名,我一直留守在外,除了因為性格怕生,也是那「老派」作風,事前為那場講座花了不少心思預備,當晚能作一個好的「傳聲筒」(借西西閱讀筆記之二的書名一用)便心安矣。但說完全沒「交會」也不,講座尾聲答問環節中有講者滿心歡喜說在休息室中取得了西西簽名,我情不自禁,半認真半說笑地說有點「妒忌」呀(其實是羡慕),講座後飯聚中(西西沒有出席),何福仁先生二話不說說代我向西西拿簽名再寄回給我,我當下拿出背包裡剛帶著的《鬍子有臉》交托,事後果真收回西西親筆題字和簽名,自己的書外還多贈我兩本,包括一本發黃了的《哨鹿》,發黃而因此更覺可貴。

第二次見面卻在七年多後,時維二○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當日何福仁拍了多時的西西紀錄片《候鳥》有了初剪,廣邀文友,在尖沙咀星光行某層作了首回的私人放映。片不短,初剪或者比後來的定本還要長,但能先睹為快,一個下午也不覺時光溜走,而何福仁在播片前,預先說西西在放映後也會來坐坐,未嘗不是另一意義的「好戲在後頭」。果真在電影尾聲,西西從熒幕裡來到現場,找著她合照的自不乏人。我怯生生地旁觀,後來也鼓起勇氣來到西西旁,這回近距離真的有了對話,容我在此稍記:「潘國靈,還有創作嗎?」「有呀,一直有。」「陳果拍的《我城》一般,但你在片中說得很好喎!」,當下我像小孩被長輩贈了一口糖。其實那段日子我因個人事故心情陷入低谷,能跟西西聊聊數語也給逗樂了。離開星光行我在電話亭旁邊欄杆倚了一陣子,明明無淚痕,一個三兩歲小女孩鬆脫她媽媽的手踱步到跟前,給我遞上一包紙巾,上面寫著約翰福音三章十八節,一下子以為世界真有上帝。這無人所知一幕與西西無關,但總嵌進這次西西面緣的記憶之中。

第三次見面又再「進級」,這回拜《字花》所賜。二○一九年七、八月一期《字花》策劃「西西時間」專號,其中環節有「西西讀書會」。這「西西讀書會」別出心裁,預先約好幾位作家交出作品,可以是「未完成」的,約好一天,在土瓜灣「書室」中聚會,事前《字花》印好讀書小冊子,各人在聚會中讀出一段。那天的聚會日期也很特別,二○一九年五月四日,「五四一百周年」,好像大家也聊起了一點「五四」。五四很大,讀書會很小,參與者除我之外,有劉偉成、陳李才、黃怡、張婉雯、何福仁,還有一個:西西本人!在此之前,哪會想到跟西西有一個小型讀書會!讀書會中西西選了自己三首詩作〈無人洗衣店〉、〈郵政局〉、〈魔法師〉,並讀出辛波斯卡〈一粒沙看世界〉一詩。這是我第一次也僅止一次聽西西親自讀詩呢。那段日子,我與視覺藝術家白雙全正合作一個藝術項目「閱讀感染」,其中一些小說不久前在《明報.世紀版》發表,猶記讀書會開始前,西西來到「書室」,閒話中她就問及我與白雙全的合作,我想,與其說西西密切留意自己的創作,不如說西西以此表達出一份善意和關切,人如文字一般溫厚。那天我選了一篇「未完成」也可能是永遠不會完成的小說〈腳板之城〉,西西一看題目,很活潑地說:「腳踏一粒星,能管一千兵」,我笑說「我腳板真有一顆墨痣」呢,輕鬆短話,對著長輩,又好像回到孩子般。讀書會完後,大家都說這樣的讀書會有機會要再辦,如今當然知道僅止一次,但這樣的「西西時間」,在西西住了大半生的土瓜灣一隅,餘生銘記。

最後一次見面在二○二○年一月十一日。這時城中已初傳疫情,但未緊張。每一次見面都靠一點機緣。今回是替黃怡創作的《兩個女子》歌劇,事前在牛棚辦的一個工作坊作講者,前半部分我跟來者賞析〈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和〈感冒〉二作;《兩個女子》乃串連此二作改編而成,今回我也把二作串連並讀,西西當然沒有聽,但我想,在〈永不終止的大故事〉中寫過交替並讀二書、三書以至四書的西西,對此也一定抱開放的態度。下半部分黃怡跟來者分享一點歌劇寫作經驗,並跟大家即場玩一點寫作遊戲。那天,黃怡預先便約好,工作坊後跟西西和何福仁就在附近聚餐。西西話不多,但總是親切。當日她的精神也不錯。猶記她有問起在寫甚麼,我說了一個答案,她「哦」了一聲(這另一「未完成」一直在現在進行式之作,只向很少人說過,在此且賣個關子)。閒話間她說到之前眼部手術,做完後眼球充氣,睡覺時要臥著睡。說得輕描談寫,雲淡風輕,但臥著睡不是一天半天,是幾個月呀。眼前又活現著一個與疾病交纏,右手報廢了就學習用左手寫字,始終以無比毅力和豁達精神面對生命的智者,作家中的作家。當時她剛剛完成一個長篇小說,心情看來特別輕鬆,何福仁說這小說前後花了五年多,當時聽到已無比欽佩;及後書本印出,一字不漏讀罷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欽天監》,真叫人嘆服不已。小說最後有這樣一段:「我會想念他們,父親、寧兒、阿克伊。我會想念這個我們生活了許多年的地方。/ 我也是,但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我不怕,只是有點擔心。/ 對,我們並不怕,人世匆匆,有什麼可怕的。」後來聽何福仁說,這段讀出西西弦外之音,《欽天監》是她最後寫的作品了;我腦海旋了一詞:天鵝之歌。

有生之年親見的幾面之緣,在「文字約會」之外,或曰例外。西西深居簡出,但說她晚年全沒接觸跨代年輕作家也不是的。幾面之緣,從沒想過寫,但聽憑文字的召喚,到底寫下來了。相比起來,文字之緣當是深得多了,因為這是作者與讀者(或讀寫者)之間的關係,以作品作橋樑,無需其他中介。走筆至此,我想到蘇珊.桑塔格在死後出版的《同時》(At the Same Time)中一話:「作家首先便是讀者。我是從閱讀中取得一些量度自己的作品的標準,並從中可悲地發現自己的缺乏。我是從閱讀,甚至在寫作之前,便已成為社群(community)的一份子——文學社群——其中已故的作家多於在世的」,由此想到超越任何派別界限的理想文學社群,有同在的、現身的,有「孤讀」的(Harold Bloom所言的“solitary reader”)、隱身的,有現世也有天國的維度,人去了無法再見,但文字猶存,作品仍是活的,並且會一直延續下去。寫完這篇「遇見西西」之文,我又要回到與西西的「老派約會」裡去了。

潘國靈
著有小說《離》(2021)、《寫托邦與消失咒》(2016)、《靜人活物》(2013)、《親密距離》(2010)、《失落園》(2005)、《病忘書》(2001)、《傷城記》(1998);散文集《總有些時光在路上》(2022)、《消失物誌》(2017)、《七個封印》(2015)、《靈魂獨舞》(2010)、《愛琉璃》(2007);詩集《無有紀年》(2013);城市論集《事到如今》(2021)、《第三個紐約》(2009)、《城市學2》(2007)、《城市學》(2005)等。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