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言自語心得系列-2
B2這個月的主題課是「近代音樂的啟蒙時代」,下週會去北流參觀新的特展《摩登時代:唱片轉動・流行誕生》,剛好讓我想起大約三年前也曾寫過常設展《唱 我們的歌 流行音樂故事展》的心得,拿出來回味一下當時的感動。(以及那個還會寫長心得的自己)
今天全家一起去看了北流的展覽,有關台灣流行音樂變遷的展覽。很喜歡他的導覽設計,是自動感應的,所以每到一個展間都會自動切換成那個導覽,配合著視覺畫面,讓人很有感。民歌時期過後就算是現在的流行音樂時代,這些歌大致上對我都是熟悉的,有些還能跟著一起哼哼唱唱,很能沈浸在整個展覽中。
民歌時期之後的展間,講到的是創作者帶入了很多議題:有大我小我、也有自省或是對社會現象的思考。那一段先是聽到了張懸的「玫瑰色的你」覺得很有感,接下的一首就突然有點微微微微微小的鼻酸(但我忘了是哪首)。接著是滅火器的島嶼天光,到這就真的眼眶熱了。
最近只要是在講台灣的事物,免不了一定會提到中華民國來台灣執政後,白色恐怖帶給台灣人多少傷害及一輩子的陰影,也影響了台灣無論是創作或是生活的方式。以前,這些事情對我來說真的是教科書上的東西,跟自己一點都不相關。特別我又是所謂的外省第二代,算是既得利益份子者,小時候真的覺得台灣話台灣人沒水準沒知識次等公民,外省國語外省人就是高人一等。想想也真不知道到底哪來的想法?畢竟我也不記得小時候有同學因為說台語被處罰的。或許是氛圍?也或許是從老江小范的日常說話內容中感受而來。幾十年過去我也終於了解台灣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歷史,很後悔雙B小時候沒有強迫爸爸和他們講台語。
今天也看到一句話:大意是音樂的自由度展現在歌詞上,而台灣流行音樂在解嚴之後有如大潮般一波接著一波,各式主題議題內容都能在台灣市場得到包容。這真的是我覺得很感動的一件事,看似如呼吸般理所當然的行為,卻是多少前輩的犧牲努力,才得以有盛開的花朵。最近接觸的事物讓我對這樣的觀點真切有感。(看了葉石濤的紀錄片也讓我終於知道所謂的鄉土文學、台灣文學到底指的是什麼)
其中有一個展廳在講幕後從業人員,那剛好是我很有興趣的,我一直不懂錄音師的專業到底在哪裡?可是B2待不下去,但他又好貼心陪我看了好久,所以當下決定要再來看一次,後面的展間也比較走馬看花地過去了。
最後的演唱會體驗,場地挺舒服的,這次看到的場次是田馥甄,其中有一套黑色的網狀上衣搭配長裙(或長寬褲)我很喜歡,希望我也能回到這樣的身材啊。
整個展覽都很喜歡,或許是我就是後半年代的人吧!但突然想到這個展場沒有看到蔡依林耶....當然沒看到的人很多,但好像連他的歌都沒聽到?美中不足的是引言人說的話我無法仔細聽,因為要看字看影片內容,眼花撩亂,希望下次去就不會了。
最後看到瑪莎是共同策展人,最近他好像做很多幕後或是斜槓的事,我也想做好多斜槓又有意義的事。
後記:
後來我的確有再去一次,和兩位高中死黨一起,感受完全不同了。因為大家都是同世代,甚至某些音樂敲醒的是相同的記憶呀!我其實記不得當初想仔細看的內容有沒有好好把握第二次機會,但是在「音樂愛情故事」展間,我終於能好好地、搭配大螢幕上的手寫歌詞、把音樂從頭到尾完整聽完。這些音樂好像帶著我們又走了一遍青春,我們三人都靜坐不語,不確定是沈浸在音符中還是逝去的歲月中。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