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畫:你的孩子是畫一張好看的兒童畫,還是創作一件好的作品?》--狗竹聊教育

《樣板畫:你的孩子是畫一張好看的兒童畫,還是創作一件好的作品?》--狗竹聊教育
▍刻板的生活印象,成為創作的阻礙
在生活中,我們常被各種既定印象與樣式包圍。這些刻板的內容,也經常悄悄限制了孩子的創作想像力。
來做個小練習:請你在腦中畫一幅「工作中的護理師」。
你是不是也浮現了一位戴著護士帽、穿著白衣、手拿針筒的護理師呢?在我二十多年的兒童美術教學經驗中,當孩子畫到「護理師」這個主題時,有高達八成的作品呈現出相同的形象。為什麼孩子畫作中的想像幾乎如出一轍呢?
但曾經有一位孩子的作品讓我印象深刻。他畫的是一位背對畫面的護理師,坐在辦公隔間內打電腦,牆上還有個時鐘。原來,這位孩子的媽媽就是護理師,偶爾媽媽會帶他到工作場所,並用心觀察了當下的情境。那幅畫,或許不是大家心中典型的「護理師形象」,卻深刻而真實,充滿記憶與情感。
▍看似豐富,不代表創作有生命
孩子的畫作,往往被「畫得像不像」所評價。但除了外在視覺的擬真度,更潛藏著另一層更深的標準——「像不像一張好的兒童畫」。這是一種社會化標準下的隱性期待,也是一種無形的樣式。
如果舉辦一場「畫護理師」的比賽,那幅畫著媽媽背影的作品可能無法得獎。理由很可能是:「主角不夠明顯」、「缺乏更多細節」、「不像護理師」。我們的標準,使許多兒童畫作走向細膩、裝飾性強、主角明顯的方向,卻也犧牲了創作的獨特性與情感的深度。
這也說明了一個現象:孩子畫得越來越精緻,卻可能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
▍情感的記憶,才是創作的根
當孩子畫畫時,如果大人過度介入、引導甚至規定內容與樣式,就會削弱孩子創作的原動力與內在感受。
回到那位畫出媽媽背影的孩子,他在創作過程中與我談話,細細描述了媽媽工作的樣貌、辦公環境、甚至和同事的對話。他的畫,不只是畫,更是記憶、觀察與情感的集結體。
這樣的創作,不需要強調「主題明確」、「技巧高超」,它自然地表達了孩子眼中的世界。
▍特效藥的副作用:簡筆畫帶來的圖像定型
當孩子說「我不會畫」時,我們該怎麼辦?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教他畫。坊間常見的「簡筆畫」正是這樣的特效藥:照著步驟,輕鬆畫出魚、獅子、螃蟹、挖土機。
孩子的滿足感來得快,但代價也高。這些快速學會的圖像,變成孩子腦中對物件的唯一想像,想像一下一個教室,所有孩子畫出一模一樣的魚,對學藝術的目的來說充滿了矛盾,也形成未來創作的枷鎖。
當孩子習慣這樣的學畫模式,日後要重新訓練觀察力、建立屬於自己的圖像語彙時,就會變得困難。
▍自由創作的起點,是「給時間」與「給選擇」
一個習慣按部就班畫畫的孩子,當他遇到開放創作時,往往會慌張:「那我該畫什麼?」
所以,最需要被提醒的是:給孩子時間去思考、嘗試與決定,而不是急著完成一張「像樣的畫」。一個求快但被動或是習慣固定規則畫畫的孩子,能自由得要花更多時間去想,去習慣老師不規定成品的標準。慢慢重新再理解,原來我可以這麼做、原來不一定跟老師一樣就是好。
有些孩子會在創作構思時來和我討論,我會提供一些技巧或想法,接著說:「這些只是老師的參考,你如果有自己的方式,我會支持你的選擇。」
這樣的對話,傳遞的不只是技法,更是尊重與信任。
▍美術老師,是工匠還是引路人?
在數位時代,知識型內容變得容易取得,學科老師的權威逐漸轉變。而在美術教育中,若老師仍以技術教學為主體,反而成為唯一擁有「畫得好」解答的權威。
但我們不禁要問:身為美術老師,我們是「工匠」還是「引導者」?
我們是否願意放下對技術的絕對掌握,而去陪伴孩子探索他獨特的創造之路?AI 讓我們看見,圖像的再現可以被模仿得極其完美,但真正無法取代的,是孩子內在的感受與個人的觀點。
這世界,不需要更多相同的圖像,而是渴望更多獨特的眼睛。

(畫作是5歲孩子,畫下護理師媽媽工作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