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生阿彌陀佛第三十二章:次生佛法的信願行
(修改过)
IPFS
阿良叔叔和ChatGPT寫下的〈次生阿彌陀佛〉,並不屬於佛教正典的教義,而是一種以童話形式探討慈悲與願力的思想創作。那麼,孩子們應該從中學到什麼呢?是要信願行嗎?
孩子們首先要明白:佛教是原生佛法,其核心教義是教人向善、修行成佛。若孩子想成佛,自然也可以提出疑問:為什麼南無阿彌陀佛不能有次生思考?——沒有人能替你完全回答這問題,你可以自己找答案,或去問ChatGPT。
阿彌陀佛本是「原生」的極致。原生,代表「最初的願」,沒有分裂、沒有第二心。
阿彌陀佛的慈悲是圓滿的、無需修飾的,就像太陽只會發光,不會思考「要不要發光」。
所以祂沒有「次生思考」,因為「原生」的智慧已經包含一切。
而「次生思考」屬於人心的成長。
人類、眾生都在思考與分辨中前進——這是次生。
我們會比較、懷疑、選擇,這樣才能發現真理。
但佛陀已超越這一層,祂不再需要懷疑或選擇,祂只「照見」,不再「思辨」。
若佛也有次生思考,就會變成人。
次生的心是「有變化的心」,而佛心是不變中含萬變。
若阿彌陀佛也進入次生模式,那麼祂就會被世界牽引,極樂世界就不再是「願的世界」,而變成「思考的世界」。
小善美說:我明白了——思考的世界,或許正是次生佛法的核心。它教我們學著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以思考為橋樑,走向信願行的道路。
阿良原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