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watanab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進擊的巨人》究竟在說什麼?

watanabe
·
·

——從牆內到牆外,那是我們自身的投影

很多人第一次接觸《進擊的巨人》,可能都會以為它是一部單純打怪獸的熱血動畫。的確,第一季給人的感覺就是如此:牆壁、巨人、恐懼、戰鬥。少年們舉劍奮戰,觀眾熱血沸騰。

但真正吸引我們的,從來就不是那些「巨人」。

這部作品的真正重量,在於它逐步揭開了「敵人是誰」的真相——而那個敵人,往往並不在我們面前,而是在我們的心裡、歷史裡、制度裡、集體的記憶裡。


第一季:恐懼的具象化

故事從艾連目睹母親被巨人吞噬的慘劇展開,那種無力與絕望,讓觀眾迅速帶入這個封閉、恐怖的世界觀。

那時候的敵人很簡單:就是巨人,是一種未知的、可怕的、殘暴的東西。
人類只能不斷逃亡,不斷死去。
我們以為這是一場單純的「人 vs. 怪物」的故事。

但這只是序章。


第二季:內鬼與背叛

進入第二季,劇情大幅收束於「誰是內鬼」的懸疑氛圍之中。巨人不再是單純的外部敵人,而是我們當中某些人本身就是巨人

這一季讓人最震驚的,不是巨人登場的畫面,而是熟悉的戰友轉身變成敵人時的那種撕裂感
當萊納、貝爾托特的身份揭曉,觀眾的信任與角色的情感一同崩塌。

這不只是在說一場戰爭,而是在問我們:「你相信的東西,還真的是你相信的嗎?」


第三季:揭開真相,撕裂歷史

第三季則把鏡頭轉向政治與歷史。原來王政一直在操縱人民,原來巨人的能力來自血脈與歷史,原來所有的痛苦都與「真相」有關。

這是最重要的一季。它讓人明白,人類最大的敵人從來就不是什麼怪物,而是謊言與遺忘

真相的殘酷在於——不是所有人都想知道它,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它。
歷史不只是過去的記憶,更是現在的枷鎖。


第四季:從牆內走出,發現我們與他者

來到最終季,所有視角都翻轉了。牆外的世界原來更加複雜,我們曾經以為「邪惡」的敵人,其實也有家庭、有信仰、有歷史、有恐懼。

艾連從一個悲憤的少年,逐漸走向毀滅一切的復仇者,他的轉變不只是性格的崩壞,而是對歷史的回應。

這一季最震撼的是:我們不知道該支持誰。
瑪雷的孩子是無辜的,帕拉迪島的人民也是受害者。
每一個角色,都活在前人種下的仇恨與誤解裡。

這不再是一場善與惡的戰爭,而是人與人之間,不同群體、不同敘事、不同過去的衝突
在這裡,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


那些巨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進擊的巨人最深層的意義,在於它反覆告訴我們:
真正的敵人不是「某個外來的東西」,而是我們內部對「他者」的恐懼與仇恨。

巨人是恐懼的象徵,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瘡疤。
艾連最後選擇踏碎世界的那一刻,我們看見的是一個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的過程,
是歷史的無限輪迴——
一如那句話說的:「歷史不會重演,但它會押著相同的韻。」


願這世界,不再有那麼可怕的事情發生

我們看著一部動畫從打怪到毀滅,從仇恨到質疑,再到遺憾與告別。
最後我們明白,進擊的巨人不是在說什麼「未來世界的危機」,它是在說:
我們現在的世界,其實也正處於這種懸崖邊緣。

你以為你擁有正義,但那正義可能是建立在別人的犧牲上。
你以為你看清了敵人,但敵人可能就是鏡子裡的自己。
你以為你是在保護和平,但和平從來就不是天生存在的東西——它是人們選擇的結果。


願我們都記住這一點。
願未來,不再需要「巨人」這種東西來提醒我們,什麼是恐懼、什麼是仇恨、什麼是戰爭。
願我們活在的世界,不必經歷這些動畫裡所呈現的絕望與瘋狂。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