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Tony_Chan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亞洲缺少的那句話:為什麼不行?

Tony_Chan
·
·
沒有敢挑戰規則的人,就不會有新規則的誕生

沉默的缺口

亞洲並不是缺乏聰明人,也不是缺乏努力的人。
問題在於:當規則擺在眼前,大多數人選擇的反應是「接受」而不是「挑戰」。
於是,我們很少聽到一句話——「點解唔得?」

這不是一句口頭禪,而是一種思維模式。
它代表着對既有框架的懷疑,對邊界的探索,甚至是對失敗的承擔。
然而,亞洲的教育、文化和制度,往往令這種人消失在成長過程中。


制度層面:錯誤不被允許

在很多亞洲社會,制度設計強調秩序與可控。

  • 教育制度中,學生被要求背誦正確答案,而不是培養問題意識。

  • 職場制度中,下屬「挑戰」往往被視為不服從,升遷要靠安分而非創見。

  • 創業資金亦傾向「穩健投資」,而非支持高風險探索。

結果是,錯誤不被容許,失敗等於污點。
當「試錯」成為一種禁忌,創意自然沒有落地的空間。


文化層面:失敗被視為恥辱

即使制度稍有縫隙,文化氛圍依然構成巨大壓力。
亞洲社會往往崇尚「安全路徑」與「和諧表象」:

  • 在家庭裡,「唔好咁多問題」幾乎是教育口頭禪。

  • 在社交裡,成功故事會被廣傳,失敗案例則被隱藏。

  • 在媒體裡,創業成功者被當作偶像,但九成失敗者卻消失於敘事之外。

這種文化訊號,迫使人們避免冒險,避免被標籤為「不穩定分子」。
「點解唔得」的聲音,往往在心底響起,卻沒有被說出口。


個體層面:從問題到行動的斷層

即使有人鼓起勇氣提出「點解唔得」,多數情況也停留在問題層面,而沒有進入行動層面
這是亞洲另一個隱性缺口:

  • 很少人接受過「如何將質疑轉化為框架」的訓練。

  • 缺乏將「想法 → 小步實驗 → 反饋 → 調整」的行動工具。

  • 最後,問題停留在討論,卻沒有推動實驗與系統的誕生。

相比之下,矽谷或以色列創業文化重視「快速原型」與「迭代」,失敗只是數據,不是恥辱。
這就是為什麼同樣的疑問,在不同文化下會走出完全不同的結果。


亞洲真正的落後

很多人以為亞洲落後在「技術不足」或「資金不夠」。
但更深的原因,其實是欠缺一種人:敢問「點解唔得」,並且能夠將問題走到下一步的人

沒有這種人,制度缺乏挑戰,文化缺乏突破,個體缺乏路徑。
創意變成口號,系統停留在模仿。
於是我們看到的,不是原創性的爆發,而是不斷的「跟隨」。


未來的方向:建立「Why Not Lab」

要扭轉這個局面,亞洲需要的不只是口號,而是孵化挑戰者的土壤
可以想像一個「Why Not Lab」:

  1. 制度安全網:允許小規模試驗,失敗不會有致命代價。

  2. 文化敘事:讚揚勇於質疑和再次站起來的人,而非只歌頌完美成功者。

  3. 行動工具:教會年輕人如何從「為什麼不行」走到「怎樣才行」。

這樣的場域不需要龐大,但必須真實存在。
只有當「挑戰」變成一種常態,亞洲才會真正迎來屬於自己的創新時代。


結尾:從一句話開始

亞洲落後的根源,可能並不在硬體,而在思維習慣。
當大多數人只問「可唔可以」,真正的突破者,卻問「點解唔得」。
而決定未來的差別,往往就在這一句話。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