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后感
写完了三天的内容,前面两天的写作,我自己写完都没勇气再读。今早还想到,可能我的书后感只会是,原来我的书写是这么干巴、枯燥。今天因为有人回应我昨晚的书写,也因为我对昨天的书写还算满意,所以鼓起勇气去读了第三天的书写。读完之后陷入了新的挫败,原来即使在我感到有点满意的书写中,文本依然是像被抽干了一样干巴巴的,很少有对于感受的丰富描述,反而在竭尽全力地进行某种说理般的陈述。
可能也和一直以来我是如何学习写作/书写有关,学校关于写作的教授,重点不在于书写者的主观意愿如何得到展现和表达,而在于如何让阅读和观看者更好地接收到“需要传达的信息”。文体的区分(先学写记叙文,后学写议论文,中间还学一些说明文之类的)也展现了这种偏重。毕竟我没有在学校里听过“如何写散文”的课程。
但很有意思的部分也是,我这几天的书写中,无论遇到/发现什么问题,接下来最经常去找的就是“我从哪里/因为什么学到这样做”,这也好像是我最下意识的第一反应(自我辩解/自证)。之前和朋友的聊天中,我也意识到我们在这方面是非常不同的,同样是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她的反应就会是 直接去思考“有什么破局/解决的方法”,我则会下意识回到更早的阶段,而且一般来说都要更早很多,去追溯原因。我好像觉得,要找到那个原因,才能更准确/更明智地解决问题。但陷阱又在于,我对很多问题有过太多思考,即使在我跳回去找原因的那个当下,脑子提供的可能依然是 此前演练过很多次、经常出现的答案。虽然直觉是“嗯好像有哪里不对”,但因为并没有更明确的答案或感受浮现出来,就还是先接受了。从这个溯因再折回“思考解决方法/可行方案”的步骤,就远了很多,执行力似乎已经在思路绕弯的过程中大幅折损了。
我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一直自诩是个“本质主义者”,之所以这么觉得,是感觉在和别人听老师讲同一节课、大家一起读同一本书的时候,我能比别人更快地掌握课程和书籍更深层的内涵——在某个部份讲某些话是服务于怎样的目的。但现在更理智地想来,能做到这样不一定是我在能力方面特殊,而是我特别迫切地需要这样做。是我对于状况的不安和焦虑,是我成长在极其不可控、忽然就暴风骤雨的家庭环境造就的安全感需要,导致我这部分触角的伸长。只有更快地确认情境中的上位者/权力关系中更有权力的那个人的状态/意图,我才能更快地确认我在这里的存活可能性和存活状态。我在另一些关系中不同寻常的钝感,也就说得通了,因为我判断这些关系不属于分分钟影响我生死存亡的关系,所以也不会费心去观察、感知、研究互动中的细节,直到某个小细节忽然降临成我的思考素材。
我在前面三天的书写过程中,总在心里有个隐隐的疑问“我真的有在写给自己的情书吗?”因为从内容上,我完全感觉不到自己在做这样的事情。
刚刚重读公告,又映入我眼帘的是「透过写作找到属于自己的通关密码」,想到杨翠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暗室。有点可惜我没能完整传达其中任何一个暗室,甚至可能只握到了门把手、但一直没有勇气打开暗室的门。
「寫作的結果是你必須從用錯的詞寫錯的意思開始;但要持續寫作,直到用對的詞來表達正確的意思。只有到最後,你才會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在这个三日书活动结尾的时刻感到了恰到好处的安慰。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