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懦夫文化0:总序——懦夫的智慧与骑墙的民族
一、懦夫的训诫
华夏文明,表面光鲜,底子却早已被一种文化侵蚀:懦夫的智慧。
两千年来,我们被教导:
遇事要忍耐,不要反抗;
遇人要糊涂,不要多事;
要懂礼貌,尤其对强者点头哈腰;
要学保身,别为别人惹麻烦;
要尊敬强者,哪怕他们不公不义。
这一整套训诫,让一代代人成为“懂事”的孩子、“听话”的学生、“谨慎”的臣民。
他们学会了学会了沉默顺从,学会了欺弱媚强。
二、骑墙的民族
于是,一个本该伟大的民族,逐渐变成了“骑墙的民族”:
关键时刻弃权,
局势未定观望,
强者面前沉默,
弱者背后补刀。
这种“智慧”,从孔子的“居是邑,不非其大夫”,到孟子的“君子远庖厨”,再到荀子的“畏威服上”、韩非子的阴谋冷笑,层层累积,最终塑造出一个以懦夫为正统的民族性。
更可悲的是,懦夫最怕被识破。于是,他们把懦弱包装成“中庸”,把糊涂包装成“修养”,把投机包装成“明智”,把沉默包装成“礼”。
结果,黑白颠倒成了传统,伪装成了美德。
这,就是华夏的懦夫文化。
它让正义死于沉默,让友情死于骑墙,让历史死于儒家的黑笔,让整个民族陷在两千年的阴影里。
三、懦夫与勇者的分界
然而,世界上并非只有懦夫。
在同一片土地上,也曾出现过另一种传统:勇者的担当。管子、晏子、商鞅、墨子,他们选择的不是阴谋,而是直面;不是投机,而是改革;不是骑墙,而是担当。
要理解“懦夫文化”,必须先看清“懦夫”与“勇者”的区别。
因此,在进入具体案例之前,本书的第一篇,先勾勒出这两种人的特点与谋略,为全书立下分界线。
——2025年9月
过渡
既然我们已经看清:华夏两千年的主旋律是“懦夫文化”,那就必须先把问题搞清楚——
什么是懦夫?什么是勇者?
懦夫的“智慧”,到底有哪些固定套路?
勇者的“谋略”,又凭什么与之天壤之别?
如果不先划出这条分界线,后文所有的案例都会流于零碎。
只有明白了懦夫与勇者的根本不同,才能理解:
为什么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构成了懦夫文化的完整谱系;
为什么管子、晏子、墨子、商鞅却能代表勇者的阳谋;
为什么一个民族选择懦夫,就会陷入沉沦;
而选择勇者,才可能走向伟大。
所以,接下来总序的第二、三篇,将给出一个大略的轮廓——
“懦夫与勇者的特点与谋略”及“懦夫的苟且——鹬蚌相争与祸水东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