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浪中的航行:工程的動態邏輯與管理思維衝突

Anne
·
·
IPFS
·

許多人以為工程應該像製造業一樣可控:材料進入生產線,經過規範程序,最後出來的就是標準成品,每一個產品都一樣、可預測,也容易管理。對製造業的人來說,問題和解決方案都是線性的,偏差可以檢測、修正,流程明確。


工程,一艘航行在不確定海域的船


然而,工程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工程更像是一艘船在太平洋航行。你永遠無法預測下一刻的變數:地質條件、施工順序、支撐設施、天氣、材料、業主決策、施工隊操作……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影響整個航向。施工過程中,任何單一決策都可能引起連鎖效應:傾斜、沉降、裂縫風險隨時出現。工程人必須邊做邊修,動態調整,這和標準化的製造流程完全不同。


海洋研究的啟示:變數交錯的複雜性


這種情況,與我從海洋研究客戶那裡了解到的經驗不謀而合。許多地面科學背景的研究者習慣了實驗室裡的可控環境,可以重複實驗、精準測量。但真正的海洋研究,其困難點並非是風浪本身,而是採集的樣本高度複雜。海水中混雜了生物、化學、物理、地質等多重因素,它們互相影響,無法像實驗室單變數測試那樣隔離。

工程現場也是如此:每個變數交錯影響,任何改變都可能帶來連鎖效應。這種動態不確定性與製造業思維的碰撞,往往讓人感到無奈又好笑。比如我們的副總,他是製造業出身,習慣了可控、標準化、流程化的管理方式,所以總想用**「控制方法追進度」**的邏輯來要求工程團隊。對他來說,進度可量化、每步可控、問題可回溯是理所當然;對我們來說,工程邏輯根本不是這樣,你不可能完全控制地質、支撐、施工順序、天氣和人員流動。這種認知落差,讓我們在現場一邊努力應變,一邊看著管理層的要求,不免感到可笑又無奈。


工程的最終魅力:從混亂中創造完成


總結來說,工程不是線性的「設計 → 生產 → 完成」,而是一種持續迭代、邊做邊修的動態系統。制度和文件的存在,保護了安全與責任,但無法完全控制現場變數。對外人而言,工程充滿混亂和不可預測性;對工程人而言,這就是日常——像航行在風浪中的船,只能不斷修整方向,才能安全抵達港口。

這讓我想起學生時代,在學校建築系交圖的經驗一樣,儘管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與無數次的修改,但最終總會有一個成品。工程的魅力,或許就在於此——不管過程如何混亂,最終都能找到解決方案,成功地將想法化為實體。這不只是職責,更是一種專屬於工程師的成就感

就像我過去沒進入工地時無法理解一樣,建築師把圖畫好不厲害,營造廠把房子照圖蓋出來才厲害。這也難怪,常常在工地現場,總能聽到土木工程師們對著建築師的圖紙抱怨:「這畫的是什麼圖?!」然而,我的同學卻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就是建築師天馬行空不受施工的限制,設計出的建築物才豐富。」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觀點,正描繪出建築與工程之間,既衝突又合作的複雜關係,共同成就著每一座獨特的建築。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