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在嗎?——在虛構中失聲,在真實裡沉沒的同性文學》
有些人活在文本裡,不是為了被定義,而是為了證明「曾經有人這樣存在」。
不久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如今重讀,仍為其中的沉默所震動——那不是所謂「BL的高潮」,也不是「腐圈的繁榮」,而是同性文學這個詞本身曾經承載的:真實的人、真實的愛、真實的命運困境。
那時我寫得很直白,也很急躁:我們不是沒有作品,只是不再願意書寫他們的痛;不是沒有角色,只是不再容納他們作為人來說話。我不是為了重申那種痛感,而是想更清楚地問自己一句:那麼多「攻與受」在文中演戲,但還有誰,在文字裡活得像個人?
這些年來,「攻」「受」不只成為人物標籤,更變成了架構市場、定義角色、簡化敘事的分類工具。性取向不再是一種經歷,而是定價代號;情感不再是掙扎與選擇,而是套路與標籤的依附物。
我曾在原文中寫過,今天的讀者不再需要真實的人設與心理,只要一套簡化版的攻受公式就能完成閱讀體驗。這句話我至今仍認同,但我也想補上一句:這不只是消費習慣的結果,而是我們集體失去了對「同性戀」作為生命經驗的耐心與尊重。
當同性戀被等同於「市場分層」,當性取向遭遇的是被消費而非被理解,那麼所謂同性文學,不過是將異性戀浪漫的樣板轉移到同樣的身體上。我們在性取向敘事中早已內化了「異常即為趣味」的公式,但我們從未真正描寫過一個人的痛苦、掙扎與超越。
我想起那篇甫成不久的舊作:無論是殘酷青春,還是失語的情愛,它們並不完美,甚至往往技藝粗糙,但它們仍試圖為一種未被主流命名的情感打開空間。而今天,我們用更好的包裝,埋葬了那個「無法言說、卻真實存在過」的部分。
重訪這篇舊作,是為了說出這些沉默。不是為了反對情慾的幻想,而是希望幻想不至於取代現實;不是為了批判BL的存在,而是希望它不必靠扁平化來換取熱度。
我希望我們還能寫那樣的角色:不是因為攻受而成立,不是因為性取向而被安排結局,而是因為他在困境中掙扎,在失語中說話,在壓抑中照亮別人,也照亮自己。
這也是為什麼,我開始寫《紫潛記》。融合武俠傳統中的無性修行者意象與道教性命雙修觀念,講述兩個被正邪秩序撕裂的靈魂,如何在斷代江湖中彼此照亮。那不是兩種性別的愛情故事,而是命與命的相遇,更是天命與天命之間的轉化。
願這些尚未被商品語言吞噬的語句,仍能殘留一縷自由與本心的氣息——為那一類曾經存在過的人,留下被記得的可能。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