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寂然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因為玄彬的緣故

寂然
·
·
有些人還只會單方面接收關於抗日戰爭的政治宣傳,致使對過去的認知只停留在某種仇恨的情緒,很少人會主動了解侵略與被侵略的前因後果與當時的國際關係。

陪太太看玄彬,是我近年的指定動作。只要是他主演的電影公映或上架串流平台,太太都想看,而且她公平公正,絕不藏私,總會邀請我陪她一起看。

近日玄彬的《哈爾濱》出現在串流平台的新片名單,太太早已向我預約,我笑而不語,滿口應承,心想這次真的太好玩了。

其實單看電影的海報,已可推測這次必然是拍歷史題材,加上片名是〝哈爾濱〞,事情不是發生在韓國境內,但可想而知不會是輕鬆愉快的故事。看了大約十五分鐘,我大致能整理出這電影的主題,玄彬飾演韓國獨立運動的義軍頭目安重根,因不甘被日本統治,他除了與一眾同志起兵抗日,還在1909年在哈爾濱刺殺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推手,樞密院議長伊藤博文。電影還原安重根籌備刺殺的起因與過程,從招兵買馬、收集情報、購置彈藥的情節都一一還原。這樣的故事,當然有條件拍成緊張刺激的作品,然而此片的導演也許只是一位歷史愛好者,他念茲在茲的就是把當年的史實呈現出來,於是這部重金堆砌的大製作便拍得很壓抑、很單調、很沉悶。

這回太太無法欣賞玄彬俊美的樣貌與非凡演技,只能看見他與一班分不清誰是誰的男人在大街小巷行來行去,為免她看得一頭霧水,我唯有同場加插介紹日本與韓國的恩恩怨怨,說明晚清時期東北三省的混亂局面,當然也要談及此片的反派人物伊藤博文在日本歷史上如何備受尊重。然後我發現,我說的比電影演的還要多,也許港澳一般觀眾都會像我太太一樣,對於近代中日韓的歷史都所知不多,有些人還只會單方面接收關於抗日戰爭的政治宣傳,致使對過去的認知只停留在某種仇恨的情緒,很少人會主動了解侵略與被侵略的前因後果與當時的國際關係。

儘管《哈爾濱》其實拍得不怎麼樣,但起碼誠意十足,還原當年韓國人奮不顧身維護國家獨立地位的志氣,作為愛國電影(甚至歷史教材)都相當客觀,呈現出日本、俄國與大清在當時的處境和算計。也許歷史電影就是應該這樣拍,不亂改事實,不醜化對手,不肉麻煽情。為免太太過於沉悶,我還信口開河地說:〝同樣是講刺殺,李安拍《色戒》竟然拍出刺客與奸臣的情與慾,在空白的地方填補出多姿多彩。對比之下,這部《哈爾濱》卻又冷又硬,完全沒有考慮外國觀眾的感受,但又大灑金錢拍了很多大場面,真是勇氣十足。〞安重根成功刺殺伊藤博文之後,韓國的苦難並沒有馬上結束,他們要抗爭到二戰結束,日軍無條件投降,才正式擺脫日本的控制,然後又要經過慘烈的韓戰而形成南北敵對的局面,最終於1953年才簽署停戰協定,兩韓仍分裂至今。電影說安重根的義舉激勵了韓國人的士氣,可是這位義士在刺殺行動後被捕,不久後即被殺,這場刺殺也許影響過很多類似的志士,但實際效果似乎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才逐步浮現。

因為玄彬的緣故,太太安靜地坐在我身邊聽我講歷史,這是意想不到的結果。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