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特別獨特或難以適應社會?《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

你有沒有發現電視上的政治人物、明星或網紅,總是以各種誇大的言行來贏得關注?在現實生活中包含職場、學校、家庭裡也有許多以自我為中心,或者對他人漠不關心的人存在,我們總是不禁在內心嘀咕:「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會有如此的行為產生呢?」
《原來這就是B型人格》這本書便為我們提供解答,而作者是精神科醫師陳俊欽,他在書中細數B型人格的特質,也告訴我們這些人格打從年幼時時期就已經形塑,也決定著我們的思考邏輯、心理素質、講話語調、以及對他人話語的反應等。
其實B型人格底下有我們比較熟知的四種分類,分別為戲劇型人格、邊緣型人格、反社會人格、自戀型人格。
通常這些人的特質不只涵蓋於其中一項,而是以多種的方式呈現,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擁有這些人格並不代表是疾病,頂多只能說有這些人格的「傾向」,除非已經到達了人格「障礙」的程度,否則身邊的家人朋友也只能採取適當的應對方式,而這本書不只是為了這些人格特質身邊的人所寫,而是希望能真正幫助到擁有這些人格特質的人能擺脫自身的困擾,找到讓自己與他人順利相處的模式。
比如作者在書中提有自戀型人格傾向的人在沒有自覺之前總認為大家嫉妒自己的表現,或是刻意孤立自己,所以會感到憤怒或有被害的感受,但若是有一天能自我覺察,將會削減過去的這些感受,當然每個人發現問題其實出在自己身上的時候,肯定會相當難以接受,尤其被周遭的人明白指出時,可能會基於自我防衛而予以否認,所以若是能透過閱讀書籍而自我檢視,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
作者說人格其實有其慣性,所以突然間的頓悟是很難延續效用,所以必須養成時時提醒自己的習慣,若是在實際生活上造成他人的影響或自我的情緒困擾,也請務必尋求專業評估與協助,而身邊的人也先別急著指責他們,用理性的態度好好面對這樣的特質,並且鼓勵對方找到合適的方式去適應這個世界。
這本書的出版實在是立意良善,並非抱持著批判或告誡我們遠離擁有這些人格特質的人,反而是以「B型人格」不刻意貼標籤的方式去表達。當然我能理解實務上去自我覺察或提醒他人或許會遭遇到諸多困難,但請記住別隨著對方起舞,先秉持著自我保護的原則去進行,也感謝作者陳俊欽醫師寫下這本書,相信能幫助到許多人拋開偏見,並且從了解中找到改善與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