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Anne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理解之外,更要學會喘息——照顧不是一場消耗賽

Anne
·
·
尊重,對她來說不是一句話,而是一套活了一輩子的邏輯。理解她的方式,是照顧能夠持續下去的關鍵——但理解,從來不是不會累。

很多人以為,老人變得難相處,是因為年紀大、記憶衰退、個性改變。但其實不是。

我媽不是「變了」,她一直都是這樣的人。她是一個教了一輩子國小的老師,從年輕教到退休,把「態度」與「尊重」視為人生的根本準則。她的標準其實不多,就三件事:

  1. 冰箱的東西一定要問過才能吃。
     這對她來說,不是物品的問題,是一種「這是我的家、我的空間、請尊重我」的宣告。

  2. 她房間的東西不能碰。
     那是她最後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進出需要被允許,她才會覺得被看見、被重視。

  3. 不能反駁她說的話,甚至「我知道了」都不行。
     在她心裡,「聽話」就是尊重;任何形式的解釋、補充、辯駁,都會讓她覺得你在頂撞她。

這些原則,從我們小時候她就是這樣教的,並不是失智才出現的行為模式。只是年紀大了之後,這些原則變得更固執、更脆弱,因為她現在需要它們來支撐自己的安全感與價值感。


她看起來難搞,其實是在守護她的信念

我們常說要「理解長輩的固執」,但所謂的理解,不應該只是情緒上的忍耐,而是要看到背後的邏輯。

對我媽來說,她不是在為了一點小事在跟你計較,而是在維護一個信念:「我是這個家的主人、我值得被尊重、我說的話有重量。」

一個人活到老,若她覺得自己說的話沒人理、東西被隨便碰、界線被不斷踩過,那種「被忽視」的感覺,是會把她整個人逼到失控的。不是她在無理取鬧,而是她沒有別的方式可以確保自己的存在不被輕視。


理解,不代表不會累

我自己做過很多年照顧工作,也照顧過其他阿公阿嬤。我知道怎麼「不踩線」、怎麼順著他們的情緒說話,甚至知道什麼時候該沉默。但這些技巧再熟練,也不能減少那份疲憊感。

因為理解,是一回事,承受,是另一回事

你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反駁」、「不能太快」、「不能碰她的東西」,甚至要記得語氣要怎樣才算「柔順」,這些都不是自然反應,而是一種持續的控制與調整。日積月累之下,你會發現,累的不是體力,而是心力。

你不是只在照顧一個人,而是在陪她一起維護她活了一輩子的信念體系。這件事非常消耗,特別是當你必須壓抑自己、假裝沒事的時候。


當你真的累了,一定要懂得讓自己喘息

很多照顧者崩潰,是因為「明明已經理解她了,為什麼還是這麼難?」
這句話的背後,是無聲的壓力與孤獨。

所以我想說得更直白一點:

👉 你不是機器,理解不代表你該撐到筋疲力盡。
👉 不要一個人扛到底。你需要隊友,也需要休息。

如果你累了,不要責怪自己,也不要覺得是你不夠孝順、不夠能幹。那只是因為你太用力在照顧她,也太少在照顧你自己。

請你記得:理解,是照顧的起點,不是終點;喘息,是持續走下去的條件,不是逃避。

讓自己休息,是為了照顧可以進行得更久、更穩,也讓「愛」不會因為疲憊而變形。


結語:與信念共舞,而不是與情緒對抗

你照顧的,不只是她的身體,而是她一生的堅持。
她要的,不是控制,而是確認自己「還是重要的」。

如果你能這樣看待,也許你不會少掉疲憊,但你會多一點理解。而這份理解,不是壓垮你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是讓你走得更遠的一點光。

你還是會累、還是會無力,但你也會知道,這條路上,你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在守住一個人的尊嚴,與你自己的界線。

Made by Bing.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