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相遇:當信任有了溫度,科技才真正完整

寶島之聲
·
·
IPFS
·
「科技的價值,不只是創造效率,而是讓人重新相信世界的善。」楊森創辦人談起「微光相遇」時,語氣平靜卻堅定。這句話,也許正道出了這個時代最深的渴望——在數位洪流中,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連結。

「科技的價值,不只是創造效率,而是讓人重新相信世界的善。」
楊森創辦人談起「微光相遇」時,語氣平靜卻堅定。這句話,也許正道出了這個時代最深的渴望——在數位洪流中,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最真實的連結。

從金融體系走入公益現場的轉折

楊森的故事,始於金融科技最前線。
他早年在 BingX 交易所主導亞洲市場營運,日以繼夜處理著龐大的資金流與技術開發,熟悉每一個區塊鏈協議的細節,也親眼見證了資訊不透明與制度缺口帶來的風險。
「在那個世界,信任是最昂貴的資產。」他說。
也正因如此,他決定讓科技走出冷冰冰的系統,進入最需要信任的地方——公益。

用區塊鏈讓誠實變得容易

創立「微光相遇」後,楊森帶領團隊打造「鏈上公益透明系統」,將區塊鏈的可追溯特性應用於捐助流程。
每一筆善款、每一筆支出,都在鏈上留下可驗證的記錄。
不需要等待審計報告,也不用依賴第三方信任——每位捐助者都能即時查看資金流向,了解補助成果。
這套系統,讓公益變得可視化、可檢驗,也讓年輕世代重新相信「做好事」不會被辜負。
楊森笑說:「我們不是在改變捐款方式,而是在改變信任的基礎。」

數據之上,更有人情的溫度

然而,「微光相遇」並沒有止步於科技。
楊森深知,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永遠是人。
因此他堅持團隊每一季都要「走進現場」——走進學校、老人照護中心與社區廚房。
他們陪孩子完成第一篇作文,也幫長輩學會用手機和遠方的家人視訊。
這些不起眼的時刻,被楊森稱為「鏈外的價值」。
他說:「科技讓善舉留下紀錄,而陪伴讓善舉留下回憶。」

ESG與教育的新典範

近年來,「微光相遇」成為許多企業 ESG 專案的合作夥伴。
不論是校園共學計畫、弱勢家庭支持方案,或是數位公益課程,團隊都以透明、可衡量的方式呈現成果。
多所大學邀請楊森開設「科技公益」講座,他則用最簡單的例子說明:
「區塊鏈不只是金融工具,它是一種讓誠實被記錄的方式。」
這堂課,讓學生第一次理解,科技也能是一種善的語言。

從信任出發,走向永續未來

楊森始終相信,科技不該只屬於金融或企業,而應該回到社會的核心。
他希望「微光相遇」能成為一座橋樑——連結願意付出的善意,與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因此,他不斷優化系統功能,讓平台能對接更多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與教育機構,推動跨界合作,讓公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未來的公益,不是口號,而是系統。」他這樣定義。

結語:讓光照進信任的裂縫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微光相遇」用科技修補人心的裂縫,用數據重新定義誠實。
每一次鏈上的紀錄,都是一次信任的延續;每一個現場的陪伴,都是一次溫度的交換。
楊森不喜歡被稱為「創業家」,他更願意被稱作「修復者」——修復信任、修復連結、修復那份被時代忽略的善意。

當科技懂得人心,公益就不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可以被看見、被相信、被延續的力量。
「微光相遇」正在用最安靜的方式,讓世界重新亮起。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