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2》觀後反思
你看過《我們與惡的距離2》了嗎?
《與惡》從第一季開始就是我很喜歡的劇,不單只是因為演員演技很好,更因為劇情正訴說著那些我曾經以為與我無關的現實。
從第一季開始,就把「殺人」這件事說得很清楚。這是事實,但難道壞人從一開始就是壞人嗎?
他殺了人就應該死。
可是我到現在還不知道他到底為什麼要怎麼做,他死了之後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而且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王赦
第一季結束,留在我心中的漣漪不斷放大。
後來我在圖書館裡找到了《與惡》的創作全見,包含十集劇本與幕後導讀訪談記事。重新用文字閱讀,衝擊仍在。
人從來都不是生來就對世界報有怨恨,所以究竟是什麼把一個人變成壞人?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李曉明媽媽
於是《與惡2》剖開了整個社會。
不斷發生的惡與怨、罪與恨,那些沒有滿足的,那些失去的,沒有被看見的,把一個善良的人推向懸崖。
交疊複雜的人物,同時身為受害者與加害者的親人,不是為了增加可看性,而是這個社會本就複雜。我們真的都不是絕對的善與惡。
保持善良,其實很難。
我沒有想分析劇情,只是被引起了共感。
在觀看最後幾集時,我腦中浮現一個問題:為什麼這個世界進步的這麼快,但我們還是無法包容那些受盡傷害的人,最終釀成悲劇?
當下的我,內心充滿哀傷,不只是為劇中那些辛苦活著的人,或許也為自己。
而今天,我聽了啟點文化的節目↓ (有興趣的可以去聽)
聽到最後,我差點落淚。
並不是內容有多感人,只是我再次想起當時看劇的心情。同一個問題再度浮現:究竟為什麼這個世界無法善待那些受傷的人?
我們都不是惡人,也或許都不想當壞人,只不過都受過傷,並且都害怕再次受傷。
是不是只要每個人都張開耳朵,打開眼睛,用心聽聽這些人經歷什麼、需要什麼,也許有機會改變一點什麼?
沒有人該是一座孤島——編劇呂蒔媛
「如果你早一點發現他,早一點了解他,他就不會犯下這種滔天大錯!這個社會上就不會多了這麼多的痛,跟這麼多的恨!」——宋喬安
這句觸動許多人的話,正是我們可以試著去改變的地方。
在寫這些地當下,我重新去找到了一些片段,即使看過無數次,眼淚仍然控制不住。
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對立,我也知道要改變這些非常不容易。
但我想說,我們都有愛的能力,愛自己也愛別人的能力。
我們都不要放棄好嗎?
賭一把我心中人性的樣子——魏主牧
如果我寫得有點情緒化,容我說聲抱歉。情緒實在豐沛,而我不想錯過這些感覺,但就是在文字敘述上會稍顯混亂。
如果我說的這些,有人不認同或不理解,我都尊重。
如果有時間,可以去找原片來看、來感受,你可以有屬於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