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時間:父在子裡漂泊

魚腹時間
·
·
IPFS
·
新聞改編虛構故事



主持人:為什麼取名「方舟號」?


船長:我後來貸款買了自己的漁船,才取這個名字。以前,我在船上當幹部,有一次在西班牙加納利群島外海,我們遇到一艘橡皮艇,上面有六個男人,語言不通,也不曉得已經漂流幾天了,很瘦,很虛弱。那是我第一次救人。


主持人:所以「方舟號」這名字,跟那次經歷有關?


船長:算是吧。其實我們阿美族人,遠洋跑船似乎是很自然的選擇。每次出海都是大半年,家人在港口目送掉淚,船越開越遠,人也越變越小,最後就看不見了。你問我,這二十七年來除了跑船,還兼救人嗎?我覺得,是因為寂寞吧。救人的時候,好像家人離我更近。


主持人:請問人為什麼會在海上漂流?


船長:漁民、釣客、潛水客,都有遇過。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對父子。他們開帆船出遊,遇到巨浪翻船。兒子說,船快要翻覆的時候,爸爸叫他鑽進保溫箱逃生。後來父子被海浪衝散,爸爸漂遠了,只穿救生衣。


那位父親的心情,我當然理解。我也希望,飄走的人是我自己。


主持人(愣了一下):所以……你曾經親身經歷?

船長:加納利群島的各個港口,我都去找過⋯⋯

我兒子十七歲開始就跟著我跑船,血氣方剛,喜歡喝酒鬧事。那次,他跟當地人喝酒,一直喝到隔天早上也沒回來。船到點就得開走,我以為他還被我關在儲藏室裡。因為之前我們起了衝突,我限制他的行動⋯⋯沒想到,他竟然自己跑掉了。

等船開走之後,才有同事小聲告訴我:他昨晚又跑去喝酒。船長問我,要不要回頭?當時我心裡很亂。一方面覺得丟臉,怕耽誤大家的時間;另一方面⋯⋯也有點意氣用事,心想,就讓他吃點苦,給他一點教訓。

賭氣的下場⋯⋯結果就是——這二十七年來,我邊補魚邊找人。

每次靠岸卸貨,我就趁著空檔,到酒館、碼頭、街頭問人。日子照樣過,但每一次進港,我心裡想的不是休息,而是⋯⋯會不會剛好遇見他。



主持人:居然失聯了二十七年?你兒子也許還在西班牙,而且現在已經四十四歲了?


船長:那時候(第一次救人),我在海上看見那些漂流的人,我以為是我兒子在對我招手。

我常常想像,他在街頭流浪,無依無靠;也許幸運一點,被人收留,打工苟活。

我在海上漂流,他在島上流浪。這些年,我跟著他的身影,不斷追趕,總是剛好錯過。

不曉得要救多少人,才能再遇到我兒子。可是⋯⋯今年,是最後一年了,我已經沒力氣找下去了。

兒子啊!你是阿美族最堅強的勇士!無論你在哪裡,我相信你一定是平安的⋯⋯。


旁白:

「方舟號」不只是船長的漁船,它更像是一個信念:在浩瀚的海上,總有人漂流、有人等待被接回。

二十七年來,他一次次把陌生人拉上船,卻始終沒能遇見最想救起的那個人。

對船長而言,每一次救援,都是一次重逢的練習;而這艘「方舟號」,也因此承載了他對兒子最後的呼喊。




方舟時間:


關於諾亞方舟的故事,廣義而言,上帝本身就是人類的末日方舟,願意上船的人可以得到拯救,就像回家一樣,這個說法,也可以透過「浪子回頭的比喻」來理解。

父親的角色展現了一種深沉而務實的愛。他的心意,不是放棄,也不是縱容,而是希望透過放手與等待,挽回孩子的心。

當小兒子要求分家產離家,父親選擇讓他去。這不是因為他不在乎,而是明白:有些教訓,必須讓孩子自己經歷,才能真正懂得。這樣的放手,是一種成熟的信任。

孩子離開後,父親沒有怨懟,而是持續守望。即使年老眼花,他仍在遠處就認出小兒子,顯示他一直牽掛著對方,從未真正放下。

當小兒子散盡家產,淪落街頭,才後悔回家,父親主動奔跑迎接,恢復他的身分與尊嚴。這不是忽略過錯,而是選擇以愛為起點,重新建立關係。

參考《聖經‧路加福音》第15章)



參考新聞:

【醉酒的代價:38 年離鄉路】靠打黑工、失業津貼度日!阿美族少年跑船醉倒「遭丟包」西班牙,終尋獲弟妹返台過年

在移民署台東服務站專員陳允萍努力下,滯留西班牙38年的台東阿美族男子陳炯明(圖)即將返台,陳允萍也透過友人前往西班牙,記錄陳炯明這趟辛苦的歸鄉路。(圖片來源:陳允萍提供,中央社傳真)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身心灵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魚腹時間當聖經的天啟化為新聞的荒誕時刻 非日常的時間裂縫正悄然湧現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文字的曖昧時間

星體的祈禱時間

體制的書信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