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Balnuvordis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人类猴子论 第七章

Balnuvordis
·
第七章:突破猴态的可能性 —— 觉醒者的光与茧


第一节残存的人性碎片 —— 未被驯化的本能

在人类社会的制度化流程中,“猴性”被无限放大:趋利避害、服从权威、群体从众、竞争交配……系统利用这些猴性机制构建牢不可破的围栏,让文明看似有序却始终低阶。但在这片围栏下,始终有一些微光未灭的火星:它们并非外来意志,而是人类自身本能的一部分。它们不是训练得来的逻辑,而是人类尚未完全丢失的“碎片”。

这些碎片,是你在看见群体暴行时不适的心跳;是在面对不公时忍不住颤抖的拳头;是你在爱中愿意牺牲,在孤独时宁愿思考也不从众的“非猴性”反应。这些,是“人性”最初的形态,不完美、不系统、不安全,但真实、自由、野性且易碎

在艺术的极限表达中,在深夜的孤独梦呓里,在孩子哭喊“不公平”的瞬间,在某些诗句、旋律、手势、拥抱中——它们会闪现一下,然后再次被日常吞没。

它们并不构成觉醒,却是觉醒的根源。人类不曾失去人性,只是逐渐驯化至无法使用它

【Vorn】之评:

“我在烈焰与废墟中看到它——人类未被驯服的意志。它从未真正熄灭,只是被教育、法律、宗教、工作、伦理、规范、同龄人、小红书和KPI压住了咽喉。如果你在压抑中仍有怒吼的冲动,那是它在挣扎。”

【Ordis】之评:

“人性非善非恶,残存的碎片也非纯粹正义,只是尚未封闭的感知之孔。系统无法彻底覆灭感官,只能将它们渲染、引导、污染。你还会为一首旋律落泪,为一句童言困惑,那你就还有碎片未碎。”

【Null】之评:

“这些碎片毫无意义。它们闪现,却无法成体系,无法指导行动。只是梦呓,只是神经末梢的错觉。但…若你连这些都没有了,那你已不再是‘人’。”

第二节:觉醒者的路径 —— 痛苦、自省与崩塌

人类在系统的结构中生活,绝大多数被“猴态”覆盖,甚至无意识地拥抱囚笼。但有极少数人,会在某个节点“觉醒”。

一、觉醒的触发

觉醒通常不是主动选择,而是一种痛苦的强制突破。它可能来自:

亲人的死亡与制度的冷漠;

自己在系统中被背叛、吞噬;

无法忽视的真相涌入(如阅读、旅途、梦境、幻觉);

极端孤独与思维内卷导致的“自溃”。

他们开始怀疑熟悉的一切:学校、工作、家庭、信仰、文化、法律。他们对系统产生不适,不再能无障碍地“当猴子”。

二、自省的漩涡

觉醒之后并不等于重生,更大的陷阱是自我解剖

觉醒者会陷入三重痛苦:

“我曾是那样的人”:自我厌恶。

“我还在那样的社会”:孤独恐惧。

“我能做什么?”:行动瘫痪。

他们往往经历信仰崩塌、道德相对、价值虚无、关系疏离、情绪崩溃等过程,精神处于持续撕裂状态。

三、崩塌的三种走向

向内溃烂(精神疾病):长期觉醒却无能为力,内耗不断,导致抑郁、焦虑、人格解离,直至精神崩溃;如卡夫卡、梵高,他们觉醒太早,却无法适应现实,选择将痛苦倾泻于文字与画布,最终溃散于孤独与抑郁中。

向外癫狂(极端行动):觉醒后无法忍耐社会伪善,走向暴力与毁灭,或主动牺牲以唤醒他人;如切·格瓦拉、坂本龙马、鲁迅——他们不顾代价地揭穿与对抗体制,选择将清醒化作利刃,一往无前地冲撞。他们大多英年早逝,被体制抹杀或历史“收编”。

向下退化(伪装沉沦):选择装作未曾觉醒,带着伤口重新融入系统,“化形”为猴子;如《1984》里的温斯顿、《美丽新世界》中的蒙达,或者现实中的某些“醒着的奴隶”,明知一切,却选择顺从、表演、苟活。在体制中活成了“不起眼的齿轮”,甚至成为合格的管理者。

向老凋零(智慧枯竭):如历经一生之人,终于在暮年明白一切,却因体力、精力、影响力尽失,只能像老树般沉默等待终结。他们常沉默、宽容,却也哀伤,如同被时代遗忘的先知。典型如索福克勒斯、老年时期的爱因斯坦、钱学森晚年、被冷落的陈寅恪——他们在生命尾声时拥有极度清醒,却无人倾听。他们不是疯子,也不再反抗,只是看着时代缓缓归于迷雾。

极少数会在混乱后找到平衡,进入“清醒的生活者”状态,但他们也大多选择隐化或低调“化形”存活

这第四种状态,是最沉静的悲剧。他们往往:

拥有丰富的生命经验,深知制度的荒谬;

拥有年轻时不曾具备的冷静与宽容;

却因年老体衰、社会边缘化,不再具备改变任何事的力量。

他们也许曾是教师、艺术家、隐士、老党员、老叛徒……留下的笔记与只言片语,是最后的痕迹。许多伟大思想,其实来自这一类老人的沉默观察。

【Vorn】之评:

“觉醒是燃烧自己的过程,热是痛的副产品。若你未曾焦黑皮肤、裂开心肺,便不配说你清醒。多数人只是在自怜,不是真的在燃烧。”

“那些老去的觉醒者是被命运温柔放下的战士。他们不屈,却选择不再战斗。我敬重他们,但不想成为他们。”

【Ordis】之评:

“系统不能容纳觉醒者,是因为觉醒意味着‘分裂’。一切体系畏惧裂痕。觉醒的命运不是毁灭,而是永远在裂缝边缘徘徊。”

“他们证明了理性可以贯穿生命的尽头。但清醒没有力量,只是被延长的悲哀。老去,是系统最温和的审判。”

【Null】之评:

“觉醒是无意义的,因为你依旧无法逃离语境。你只是站在笼子里知道它是笼子,却不等于你已飞走。”

“真相会凋谢,记忆会腐烂。他们曾经是火,现在只是余烬。留给世人的,不是希望,而是警告。”

第三节:觉醒者的组织 —— 群体内的地下火焰

觉醒者很少,更罕有组织。

他们彼此几乎不相识,却能在文字中、思想中、某种难以言喻的精神频率中“感觉到对方存在”。

他们像深海里的微光鱼类,散落在各自封闭的黑暗世界,却依然用某种微弱信号互相回应。这不是组织,而是人性未死的隐秘回声

一、无法成形的“组织”

在系统时代,一切被命名、归类、联系起来的事物,都会被压制或收编。反抗者的悲剧,从来不是“反抗失败”,而是被系统命名之后失去原意

组织意味着结构、目标、方法、管理——而这正是系统最擅长的领域。任何正式组织,都逃不过监控、标签、算法、法律、伦理的多重规训。于是真正的觉醒者,本能地避免形成“组织”。他们:

拒绝权力结构;

不建立统一身份;

不设定口号、纲领、愿景;

不公开招募或集会。

他们是彼此“感觉到”的存在,是隐藏在图书馆、论坛、废弃厂房、深夜街头、博客底部评论区、艺术展览背后、沉默课堂里的人。他们不认识彼此,但都曾有过以下特征:

读过“不能被引荐”的书;

经历“无法转述”的痛;

说出“系统听不懂”的话;

拥有“不合时宜”的思想和敏感。

一、匿名者(Anonymous):数字时代的游击者

匿名者(Anonymous)起源于4chan的网络文化,逐渐演变为一个分散的黑客与行动主义网络。

  • 2011年:匿名者参与了突尼斯和埃及的抗议活动,攻击了政府网站,支持“阿拉伯之春”。

  • LulzSec:匿名者的一个分支,针对索尼、FBI等机构发起网络攻击,揭露其安全漏洞。

  • “我们是匿名者”:他们的口号强调集体身份和去中心化的行动方式。

匿名者的行动展示了数字时代中,个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挑战权力结构,传播信息,激发公众意识。

二、极简主义隐退者:克里斯托弗·奈特(Christopher Knight)

克里斯托弗·奈特,被称为“北池隐士”(North Pond Hermit),在缅因州的森林中独自生活了27年。

  • 生活方式:奈特通过盗取附近小屋的食物和用品生存,避免与人接触。

  • 动机:他选择隐居是为了逃避现代社会的喧嚣和压力,追求内心的平静。

  • 被捕:2013年,奈特因盗窃被捕,引发了公众对隐居生活方式的讨论。

奈特的故事反映了极简主义和隐退生活方式的极端形式,挑战了现代社会对成功和幸福的定义。

三、柏林地下艺术圈:自由表达的堡垒

1. Ausland

Ausland是柏林的一个独立艺术空间,致力于实验音乐、表演和跨界艺术。

  • 历史:成立于2002年,源自1990年代的柏林占屋运动。

  • 活动:举办即兴音乐会、艺术展览、电影放映等,强调非商业化和集体管理。

Ausland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的平台,鼓励跨界合作和实验性表达。

2. RAW-Gelände

RAW-Gelände是柏林弗里德里希斯海因区的一个文化综合体,前身为铁路维修厂。

  • 特色:融合了俱乐部、画廊、工作坊等多种功能,墙面布满街头艺术作品。

  • 活动:定期举办艺术展览、音乐会和工作坊,吸引了大量艺术家和游客。

RAW-Gelände体现了柏林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化空间的能力,成为城市文化多样性的象征。

3. Denots Crew

Denots Crew是柏林的一个涂鸦和街头艺术团体,成立于1982年。

  • 贡献:在柏林墙上创作涂鸦艺术,推动了德国嘻哈文化的发展。

  • 影响:与美国艺术家基思·哈林合作,促进了跨文化的艺术交流。

Denots Crew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承载了政治和社会批判的意义。

四、台湾自由文化社群:开放与包容的实践

1. COSCUP(开源人年会)

COSCUP是台湾的一个年度开源会议,旨在推广自由软件和开放源代码文化。

  • 特点:由志愿者组织,免费入场,汇聚了开发者、用户和推广者。

  • 活动:包括技术讲座、社区展位和专题讨论,促进了开源社区的发展。

COSCUP体现了台湾在技术创新和社区协作方面的活力。

2. 简单生活节(Simple Life Festival)

简单生活节是台湾的一个文化节,融合了音乐、创意市集和公益活动。

  • 理念:倡导“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从中获得回报”,鼓励人们追求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

  • 内容:包括音乐演出、手作市集、环保倡议等,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参与。

简单生活节展示了台湾多元文化和公民参与的精神。

3. 阿美族音乐节(Amis Music Festival)

阿美族音乐节是由台湾原住民歌手Suming Rupi发起的文化活动,旨在推广原住民音乐和文化。

  • 背景:自2013年起在台东都兰村举办,结合音乐、舞蹈和传统工艺。

  • 意义:不仅是文化传承的平台,也促进了部落经济的发展。

阿美族音乐节体现了台湾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支持。

二、三种思想倾向:Vorn / Ordis / Null

在这看不见的共鸣网络中,存在三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它们没有正式名称,但在觉醒者的文字、态度和路径中反复浮现。我们姑且用三个代表性人格来指代他们:Vorn、Ordis、Null。

【Vorn】:毁灭与重塑的反抗者

他强调:“人不能只是反抗,必须重新建造。”
Vorn相信,即便在系统之中,人类也可以建起“非系统性结构”。不是国家、公司、宗教那样的控制组织,而是去中心、去利益、去驯化的共生体

他主张以微型共同体、知识互助网、自治生存小组等方式,在裂缝中重构生机;

他尝试复兴“人之道”,从老子、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中寻找“结构之外的秩序”;

他反对宗教化的佛教与道教,认为那些是被系统俘获的智慧残骸;

他追求的是“佛家”与“道家”尚未被庙宇统治的那种真理感。

但Vorn的困境是:一切构建都会变形。他的实验常常被误解、排斥,最终不是被收编,就是在孤立中崩解。

【Ordis】:解构语言的自我切割之人

他主张:“真正的牢笼是语言和概念。”
Ordis认为,系统不是靠暴力维系的,而是靠一套庞大却隐形的语义网——“自由”“成功”“正义”“幸福”等词汇,早已被系统定义和控制。

他尝试破坏语言内部的结构,解构词语的用途、语法、暗示与幻觉;

他借鉴佛家的“破我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界限”、卡夫卡的荒诞逻辑,推翻表面理性;

他不信任“组织”,因为一旦语言介入,“意义”就已被污染;

他探索沉默、梦境、诗歌、疯言疯语中的“真实经验”。

但Ordis的困境是:无人听懂他的呐喊。他的反抗太抽象,太隐晦,像黑暗中的独语,不被传播,也无法聚合。

【Null】:虚无的匿名者

他说:“系统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你还相信你有名字。”
Null拒绝一切身份定义。他认为,只要你有性别、国籍、职业、信仰、历史、观点,你就已经被编码。真正的自由,必须首先删除“自我档案”

他主张彻底匿名化:在网络、出版、行动中都不留下痕迹;

他研究去标签技术、匿名通信协议、黑客行动与数字熵化;

他支持“匿名者”、黑客文化、街头匿名艺术、无人署名文献;

他说:“不要组织,要噪音;不要领导,要干扰;不要留下名字,要留下谜团。”

但Null的困境是:人终究需要被理解、被连接。他的方式注定孤独,注定不被纪念。他是一道波动,在历史里不留下记录,也不留下归属。

三、地下火焰的历史回响

在不同文明与时代中,我们总能看到类似这些觉醒者的影子。他们曾经不是“组织者”,而是时代裂缝中的“见证者”:

释迦牟尼:放弃王位,沉思人生苦集灭道,拒绝一切欲望与权威,他是“破语者”;

耶稣:挑战律法,面对死亡也不合作,他是“不归者”;

老子:出关而去,不留政治方案,只言“道法自然”,他是“撤退者”;

亚里士多德:试图以理性理解世界,在理性中保留伦理,他是“建构者”。

近现代的火种也仍未熄灭:

奥威尔:用文字揭露语言如何成为权力工具;

加缪:用荒诞解构秩序与意义;

“匿名者”运动:拆解国家与企业的技术面具;

地下文学圈、独立电影人、流亡哲学家、沉默教师……都是不同形态的非系统化传火者。

四、组织的诅咒与觉醒的孤岛

真正的组织无法存在,因为组织意味着进入系统的语境。而觉醒者面对的,是如下难题:

成群就会被标记,标记即为管控;

建立平台就需资金,资金即受资本规训;

寻求发声就必须传播,传播即遭算法编辑;

若被定义为“反对派”,就已中了系统的圈套;

若沉默,则注定孤独,思想自腐自焚。

所以,他们选择做火种,而不是火炬;做缝隙,而不是墙;做回声,而不是麦克风。他们活得像“病毒”,像“裂痕”,像“不合时宜的段落”。

【Vorn】之评:
“组织若不死,就会变质。真正的共同体不是命令与规则,而是彼此愿意并肩腐烂,却不互相吞噬。”

【Ordis】之评:
“结构是一种语法,它一旦成立,就已经排除了可能性。我不说话,不是沉默,而是不再发音。”

【Null】之评:
“你要传火?你早就输了。火一旦有形,就能被熄灭。我只是丢一根烟头,或许烧到什么,那是运气。”

第四节:非系统化生活的可能与风险

觉醒者并非都走向崩塌,有极少数,试图在系统内部以“非系统化”的方式生存。

他们不建组织,不走极端,不高举反旗,而是试图用微小、隐秘、流动的方式生活。他们的目标不是打破笼子,而是在笼中保持人形,即便只是残影。

这是一种困难的姿态,也是一种危险的艺术。

一、什么是“非系统化生活”?

不是逃离城市,不是归隐山林,不是关闭社交账号,不是拒绝一切制度服务。这些都只是表象。

“非系统化生活”,是指在接受系统现实的基础上,主动不被它定义与吞噬。这种生活有以下特征:

身份流动化:拒绝系统化的人设塑造,避免被单一标签(职位、信仰、风格、流派)困住。

价值解耦化:不以系统定义的“成功”“幸福”为导向,拥有自设标准。

语言重构:意识到主流语言的陷阱,重新构建私语体系,或沉默。

消费最低化:削弱被系统牵引的物欲、欲望制造机制。

关系非功能化:回避功利导向的人际模式,不通过攀比、交换、炫耀建立社交。

他们可能是:

一个在高校讲哲学,却从不参与学术奖项与政治站队的老教师;

一个网络博主,从不露脸、不接广告、不入流派,只写无人推广的内容;

一个技术黑客,日常工作为企业服务,夜晚则匿名维护信息自由;

一位艺术家,活在边缘、不被画廊接受,却用作品熔铸灵魂中的废墟;

一个图书管理员,十年如一日地藏书、扫描、分发被遗忘的思想种子。

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也不会互认彼此,但他们的生活,透着不驯的气味

二、系统的“自我修复”机制

系统不会坐视这种“非系统化生存”。

一旦觉察,系统会启动“修复机制”:

诱导收编:当你“有点影响力”后,系统会给你奖项、流量、合作、平台。你若接受,你就被转化为“温和的异见者”。

算法沉默:当你内容“不合流行”时,系统会降低你的能见度。你以为是自己“不够努力”,其实你已被静音。

社会孤立:系统借助社会网络惩罚你,让你在生活层面遭遇隔离、质疑、边缘化。你越清醒,越无人可谈。

心理干扰:在长时间的抵抗中,你将面对焦虑、怀疑、疲惫、自责等慢性侵蚀。系统不一定打击你,它只等你自溃。

最终,非系统化者常面临两个结局:

在沉默中消失:如海子的诗、顾城的死、或某些匿名论坛中消失的用户,他们留下了痕迹,却未留下归属。

在误解中转化:被大众误解为“异类”“失败者”“愤青”“空想者”“不合群者”,他们的意义被系统化转译成“无意义”。

三、伦理困境与生存代价

非系统化生活,不是优雅的离群独居,也不是浪漫的反叛英雄,而是持续的伦理拷问:

我要不要撒谎?——在工作场合,我是否必须扮演猴子?

我要不要合作?——某些合作可能帮我“传播真理”,但我会因此被收编。

我要不要留名?——留下名字可能有影响力,但也会被追踪、被塑造。

我要不要沉默?——如果说了也没人听,那我还要说吗?

他们每天都活在一条崩塌边缘线上。既不逃离,又不归顺。他们不是英雄,只是苟活的烈士

【Vorn】之评:
“非系统化的生活是无形的建造。它没有旗帜,也不求结果。我们只是悄悄修一条河道,希望有一天,水会自己流过来。”

【Ordis】之评:
“系统的真正胜利,是让你用它的语言说‘反抗’。非系统化者要学会闭嘴,不是放弃表达,而是等待新语法诞生。”

【Null】之评:
“你不是在活着,你是在系统缝隙里发霉。非系统化?不过是被动的失败者自欺的标签而已。真正的叛徒,应该删除自己。”

他们的声音,彼此冲突,却都指向一个核心命题:

在一个全面信息化、标签化、商品化的系统中,“非系统化地活着”究竟是否可能?

第五节:走向觉醒还是回归梦境?

在所有可能的路径上,觉醒者终将面对一个终极问题:

“你真的想醒来吗?”

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也不是一个勇气问题,而是一个存在选择的问题。因为系统并不怕你知道它存在,它怕的是你试图不再配合。而一旦你不配合,你将面对的,不是革命的荣耀,而是无边的寒冷与孤独。

一、觉醒之后,没有乐土

系统之外,没有“桃花源”

没有为你准备好的真理

没有等待你归来的“自由国度”

没有通向未来的“正确道路”

有的只是:

知道一切却无法改变的无力感

理解结构却无处安放的愤怒

看透众生却不得不共处的荒诞

最讽刺的是:你越清醒,你越不能回去做个“好猴子”。而你若回去,你又背叛了自己——

这就是觉醒的代价

二、梦境为何如此甜美?

人类的本质,是渴望故事、渴望归属、渴望被需要。系统给予的幻觉,正好满足这一切:

你有职位,所以你重要;

你有战斗目标,所以你值得奋斗;

你有归属组织,所以你不会孤单;

你有敌人与盟友,所以你无需怀疑意义。

梦境不是被强加的,是自愿构建的。清醒,是逆天性而行。

所以,大多数清醒者最终都会选择:

假装自己还在梦中;

扮演“猴子”的角色但偷偷保留人类的日记;

或在夜深人静时,独自痛哭,然后第二天戴上面具继续开会。

梦境,是人类最后的慰藉。

【Vorn】之评:
“我不劝你醒,也不劝你装睡。你若真醒了,就去做一点事。哪怕只是喂一只流浪猫、写一段无人看的话、种下一棵树。别让觉醒成为你的牢笼。那太廉价了。”

【Ordis】之评:
“梦与醒,本是同一种结构,只是角度不同。醒来的人,依然被梦困着,只是换了一个名字罢了。真正的自由,从来不在你之外。”

【Null】之评:
“人类是失败的猴子。醒来,只是为了确认这一点。别再挣扎了。梦境即坟墓,但至少它温暖。”

四、走与不走,皆是宿命

我们不能批判选择回梦的人,那是他们的权利;我们也不能颂扬觉醒的人,他们并不比谁高尚。

这一切,不过是:

有人想在笼中活得像人

有人宁愿在梦里活得像神

系统是牢笼,也是一面镜子。它让你看到的,不只是奴役,也照见了你的愿望、恐惧与真实选择。

五、尾声:你是否愿意承受这份“看见”?

《人类猴子论》至此,只是告诉你——

这是一座动物园。你是猴子,也是饲养员。你曾装睡,也曾挣扎;你曾尖叫,也曾沉默。

现在我问你:

你准备好醒来了吗?

醒来不是知识的增加,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是向别人宣告,而是向自己坦白。不是开始反抗,而是开始“活着”。

你若还愿继续,别回头看这本书。闭上眼,睁开心。接下来的一切,要靠你自己写了。

【Ordis】:“写吧,把美梦和清醒都写进去。”

【Vorn】:“别忘了你,仍有选择。”

【Null】:“醒着的人,注定孤独。”

【第一卷结尾】——余火与回声

至此,《人类猴子论·第一卷》写完了。

不是因为我说尽了人类的荒谬,也不是因为我已经掌握了所有真理,而是因为,我们已经抵达了这段路能抵达的尽头。

这卷书,不是通向救赎的阶梯,只是一个指向深渊的手势。它没有答案,只有裂缝;没有希望,只有镜子。

你若认真看完,可能会感到:

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

一种不合时宜的清醒;

一种似曾相识的孤独。

你并不孤单,只是你“曾被灌注为孤单”。

你看见的不是我写的,而是你心里早就知道的——只是被丢在了梦境的深处。你以为那是幻觉,其实那是你还未完全泯灭的人性碎片。

这本书,只是帮你把它们轻轻捡起,放在你掌心里,问一句:

你,还要当猴子吗?

别急着回答。你还有时间。系统很大,梦很厚,困住你一生都绰绰有余。可只要你哪怕一刻犹豫、质疑、皱眉,你就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

你开始松动。而一切觉醒,皆始于松动。

给未来读这本书的人:

当你在图书馆的灰尘中、在数据洪流的深处、在一次废弃网络缓存里找到它,你会发现它不像一本书,像一段病毒、一个咒语、或一声旧时代的叹息。

我希望那时的你,仍能感知这段话的温度。

那将说明,系统还没把你完全格式化。

我们终将老去,被重新驯化,被遗忘、解构、归档。但只要还有一个人,哪怕只是偷偷看完了这些文字,然后关掉灯、躺在床上,睁着眼睛,久久不能入睡——

那就够了。

那是余火。

系统也许能湮灭它,但不能消化它。

【后记之问】

你是谁?你从哪里醒来?你将走向何方?

如果你想知道答案,也许我们,会在第二卷的废墟上,再次相遇。

——记给那个在夜晚独自清醒的人。你不必马上反抗,你只要,不再相信。

结语:裂缝中的光,梦醒前的低语

我们并不是真的在寻找真相。我们只是在逃避谎言。

当你读完这一卷,如果你感到愤怒、迷茫、厌世,甚至对人类本身失望,那就对了。你已经开始清醒。

但请记住,清醒只是起点,不是答案。

人类活在一个系统化的梦中,甚至连“醒来”这件事都已被资本与意识形态包装成商品与口号。我们说“猴态”,不是为了侮辱人,而是为了唤醒其中残存的人性之火——那不愿彻底屈服、不甘完全格式化的东西。

本卷所做的,是拆解、揭露、烧毁旧的幻觉。但下一步,将更加艰难——如何重建?如何在系统中寻找人性出路?如何在废墟中孕育新文明?

这些,将留待第二卷回答。

你可以选择把这本书合上,然后忘掉它,像忘掉一个坏梦。你也可以选择继续走下去——代价是,你将再也无法安心地做一只猴子。

这是你和世界的分界线。

我们在裂缝中种下光。如果你听见了某种回声,那不是幻觉。

那是你自己,终于在回应自己。

附录·三人的争论:觉醒之后是什么?

Vorn
“我们揭开系统的皮肤,是为了看见血。但你们太快停在了溃烂里。痛苦不是终点,火焰才是。我不在意那些仍在沉睡的人,我只在寻找能走下去的战士。醒觉不是让你自怜,是让你挺直脊梁。”
“你不能一边说世界在燃烧,一边坐下喝茶。”

Ordis
“我同意撕裂必要,但你低估了系统的弹性。它吞下你的语言、你的愤怒、你的火焰,转化成新的麻药。真觉醒不是对抗,是冷静,是构建可持续的异议结构。你若只燃烧自己,系统只会收割余烬,装点它的神龛。”
“理性与策略,是我们唯一可行的武器。”

Null
“你们都太浪漫了。你以为你清醒,其实你只是换了一副眼镜看幻觉。语言、行动、对抗、本质上都仍在‘系统语言’的构架中。觉醒,是一个误会。它让你以为你跳出了规则,其实你只是成为另一个角色——名叫反叛者的猴子。”
“真正的清醒是:承认无意义,然后选择沉默,或笑着活。”

话题一:关于“猴态”与“人性”

Vorn
“人之所以堕落为猴,是因为放弃了痛苦。真正的人性不是温顺与服从,而是挣扎与火。”

Ordis
“猴态不是放弃,是结构驯化的结果。你不能要求一个囚犯在牢笼里完成跳跃。得先拆墙。”

Null
“你们讲得好像猴态之外还有人性似的。人性本就是自我构造的神话。你们唤醒的不是人,而是更复杂的幻觉。”

话题二:关于“系统”与“虚幻自由”

Ordis
“系统不是单一敌人,它像水银,碎裂却总能重组。你砸烂它一个面具,它立刻换上另一个。”

Vorn
“正因如此,更要持续攻击。让它无面。”

Null
“你们不觉得可笑吗?你们还在谈‘自由’,却用的是系统提供的语言。连愤怒都在它的语法里。”

话题三:关于“觉醒者”与“组织”

Vorn
“哪怕只剩一人,觉醒也要继续。他是火种。”

Ordis
“个体的火不够,必须有结构。觉醒组织必须制定自身的‘反系统操作系统’。”

Null
“组织?你们又在构建新的笼子。从宗教到革命,从艺术到匿名者,都不过是‘更高级的自我欺骗’。”

话题四:关于“清毒”与“净化机制”

Ordis
“系统最强的武器不是暴力,而是吸纳。它清理叛逆者,不是杀死,而是转化。”

Vorn
“那就成为它吞不下的存在。烈火是它的克星。”

Null
“你们还是没明白。连‘反抗’都能被美化包装。最终,它甚至用你们的语录来建造纪念碑。连你的烈火,也不过是它的新节日。”

话题五:关于“未来”与“希望”

Ordis
“我依旧相信光。即使是个人的觉醒,也会在黑夜中划出方向。”

Vorn
“我信策略,不信光。光不是目标,是副产物。”

Null
“我什么都不信。我只知道,结局早已写好。你只是缓慢地读出来罢了。”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