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又開始斷捨離 — 斷捨離記事,其實我最需要是斷物慾

30歲剛開始Medium 的時侯,我目標是斷捨離, 皆因當時我斷捨離原因是剛好生命中發生了一件大事而很傷心,當時我覺得自已開破紅塵,錢財身外物,可惜在香港的時候淘寶實在太方便了,所以買的還是買,堆積還是堆積。
直到 2023 年決定搬往到倫敦的時候,用了半年時間清空了一點不要的衣物及垃圾(但還是有很多在香港的家),但如今來了倫敦都快第三年了,我一開始只有兩個行李箱的我變成擁有幾十箱的雜物,短短兩年多間,一開始只帶了兩個行李箱的我,如今卻擁有幾十箱的雜物。短短兩年,我從只有幾件衣服變成擁有三十多條連身裙、二十多件上衣、二十多條下身、二十多件外套、二十多雙鞋子,還沒計化妝品和護膚品囤積。
現在在計劃搬出倫敦、準備和男友同住之前,我必須面對這堆物件 — — 我要如何處理它們?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物件堆積有什麼感覺,但對我來說,這些東西讓我煩躁又無奈。每看到它們堆得愈來愈多,就愈感到精神和金錢都在流失。它們不但沒有讓我感覺富足,反而讓我覺得自己既貧乏又窒息。

淘寶/ Shein / Temu 的衝擊
物流的進步加上演算法的推薦,讓網購變得毫無門檻。所有平台都能按照你的喜好與瀏覽紀錄推送商品,而且幾乎所有東西都非常便宜。你只需滑幾下、點幾下,就可以把一堆東西送上門。
「反正又不貴,買吧。」
「不要了也沒關係,反正不貴。」
當價格便宜到近乎無感,我們對手上的物件也不再珍惜。與其花 £50 買一件品質好的衣服穿好幾年,我們更容易選擇用同樣的價錢買十件只能穿兩三次的快時尚單品。看起來我們擁有更多選擇、更高頻率地「獲得」,但實際上每一件物品都變得愈來愈無意義。它們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只是被演算法預測、行銷話術包裝、再加上一點點情緒缺口填補,然後就進了購物車。

是得來太易,還是物欲無限?
這樣的購物習慣,到底是因為物欲無限,還是因為得來太容易?還是說,七宗罪從來沒離開過我們的本性?我們用購物安撫焦慮,用包裹填補孤單,用優惠碼說服自己「這是值得的」,但代價是我們的生活愈來愈擁擠,精神卻愈來愈貧乏。
我一邊知道自己這樣對地球不好,一邊又忍不住想跟上潮流,想把所有漂亮的東西都帶回家。有時候甚至不是因為那件東西有多喜歡,只是怕錯過、怕晚了買不到、怕別人有我沒有。於是我開始懷疑,我追求的是物件本身,還是那種短暫的掌控感?
當「擁有」變成一種無止盡的反射動作,當我們失去選擇「不擁有」的能力,斷捨離就不再是收納技巧,而是生存意志。
也許真正該斷的,不只是物件,而是我對「擁有」這件事的執念。
— — —
現在的我,想學會留白,也想學會拒絕。不是拒絕美好事物,而是拒絕不必要的重複、便宜的誘惑、還有那種「什麼都不想錯過」的焦慮感。
如果 30 歲的斷捨離是因為傷心,那 36 歲的斷捨離,是我終於準備好,把生活重新整理一遍,然後把空間留給更重要的東西。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