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弗语是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69、蠢为上文化11:孟子的助人之道——荒唐为孝

弗语是
·
【摘要】孟子好为人师,喜欢“助人”。但他的助人,不是解忧,而是添乱。滕文公问政,孟子教他行“三年之丧”。依礼制,孝子若真守礼,下葬前必然饿病而死;滕文公能撑下来,只能说明他偷行破戒。于是,三年之丧变成了“三年荒唐”:国君荒政,自己造假,百姓效仿,上下一心表演孝道。所谓“助人”,实是“害人”。更可笑的是,独尊儒术后,中国人还将这种荒唐总结为“变通智慧”,并把诚信契约之人当成傻子。

一、滕文公的困境

滕国本是弹丸小国,四面强敌环伺,立国本就不易。新君即位,最需要的是民生、赋税、军备上的建设。

然而,孟子开口闭口,不谈治国,不谈富民,却郑重告诫:“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于是,滕文公披麻带孝,终日哭泣。到第五个月父亲下葬时,滕文公“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而得到孟子的赞赏。

问题在于:

  • 若真正守礼,他必然死于饥饿,或病入膏肓卧病在床!

  • 还能活蹦乱跳,说明他必然暗地破戒,偷吃偷喝。

孟子将滕文公骗入了绝境:守礼必死,活着必假。

二、孝子的演技

依孔子“三年之丧”的礼:

诸侯要将父亲的尸体在院子里供奉五个月,才能下葬——必腐烂传播瘟疫;

前三天,不能吃喝任何食物饮品;之后只能早晚喝用一把米熬的米汤(饘粥之食)一直到卒哭日(下葬后十四天左右)——任何人不吃饭喝水光喝米汤,不出一个月必饿死;

要住倚庐(居庐),睡草席枕土块二十五个月——必寒湿侵体成为病夫。

第五个月父亲下葬时滕文公还活着,还能表演——唯一解释是:必偷吃偷睡违礼了

于是,“孝”变成了一场舞台剧:

  • 殿前,他面容憔悴,哭声悲切;

  • 殿后,他暗自进补,苟延残喘;

  • 白天,倚庐内哼哼,苦难加身;

  • 晚上,床帐里温柔,心中窃喜。

这就是三年之丧的真实效果:

  • 真正的孝子,若死便死;能活下来的,必是演员。

所谓“孝”,成了表演;所谓“仁”,成了造假。

三、上行下效

君主的所作所为,百姓必然跟随——“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滕文公一旦造假,全民也必跟着造假。

  • 百姓照例披麻带孝,但偷偷留饭在锅里;

  • 大夫照例哭哭啼啼,但暗地饮酒进食;

  • 上上下下,人人都在演“孝”,人人都心知肚明是假。

于是,三年之丧不仅荒废国政,还制造了一种全民虚伪的文化:

谁演得像,谁就是孝子;谁演得久,谁就是君子。

虚伪成了社会的必修课,造假成了礼制的潜规则。

四、孟子的“助人之道”

滕文公求治国良方,孟子给的却是自残之术。

结果:

  • 国君饿得必须造假;

  • 政务三年停摆;

  • 百姓全体被迫演戏;

  • “变通智慧”代代相传,虚伪成了民族美德。

孟子的“助人”,看似推崇孝道,实际上是逼滕国走向虚伪与衰亡。

五、变通之智

更可笑的是,中国人将这种荒唐理念,总结出所谓的“变通智慧”。

  • 礼制荒唐到必死无疑,大家又不能公开反对,于是只好偷吃偷喝;

  • 偷吃就得演戏,演戏久了就成了“智慧”;

  • 结果全国上下形成了人人皆知的潜规则——嘴上讲规矩,暗中破规矩

于是,人们自豪地说:

“中国人最聪明——因为我会变通哦!”

于是,“变通智慧”成了全民的造假术,演员反而被当作民族美德。

而一旦有人质疑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潜规则,全国人民便会齐声呵斥:

“哪里蹦出个傻子,怎么连这都不懂?”

六、结语

孟子的所谓“助人之道”,不是教人治国,而是教人造假;不是推崇孝道,而是推销荒唐。

一句话总结:

三年之丧,不是逼人孝,而是逼人死;滕文公没死,只能说明他造假,全国皆然。

从此以后,诚信不再是价值,而是傻子的标志。

孔孟之道最大的功用就是将诚信契约之人灭族绝种。依久病成医理念,华夏人视诚信契约之人均为智商低下的傻子,唯有“四书五经”才能对治——这或许就是华夏的国学者要拯救人类的初衷吧!

蠢为上,由此再添一章。

——2025年9月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