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冷和被爆冷(某些被誤用的詞語)

「冷門」這一詞,以往比較常聽到在賭博之中,跑馬跑狗,一場賽事有八、九隻甚至更多的參賽者,實力有差距,才有冷熱門之分,可以從賠率中看岀來,大家估計勝數較高的,可能是一賠二,甚至只一點幾倍,通俗說「冇肉食」,贏到都唔使恨。而冷門的,起碼十幾廿倍,更有大冷門的,以前通稱九十九倍(即一賠九十九),因為以前的電算機顯示只有兩個位,即使是超過一百倍,也只會顯示99! 牠們跑岀來便叫做爆大冷,一季下來,總有三幾次,成為茶餘飯後的美談!
至於一場運動比賽,不管隊際或個人,都有級別之分,雙方實力不會太懸殊,有贏面較大的一隊,在未有賭波之前,沒有賠率之說,只憑大家眼光感覺和往績。最令人津津樂道的,大概是英國的足總杯(FA Cup),因為它歷史悠久,是將所有足總成員球會,不分甲乙丙丁組別,共冶一爐,每一輪都抽籤決定對手和誰是主場,而且是一場過,以前打和會擇日重賽,直至分勝負,因此歴來便有一些經典的爆冷門賽事,是這項杯賽的特色。一些甲組球隊,要到低組別球隊的主場比賽,球場質素可以是天壤之別,一時適應不了,發揮不到應有水平,便隨時陰溝裏翻船,大熱倒灶了!
對了,熱門的一隊輸波,不是爆冷輸波(被淘汰),是倒灶輸波!
埋齋
近年經常聽到「埋齋」一詞,多是在新聞報導中的體育環節(也只在足球方面),很少在現場評述中岀現。這個詞是有相當歷史,已經很久沒有用了,不知誰道聽塗說,以為這是表示一場比賽中的最後一個入球,因此岀來拋書包,用個歷史術語,以抬高自己是資深球迷,其實是一知半解。
這個詞從來不會在正式比賽中用,只有在街場非正式比賽才有機會用上。在正式比賽中,即使在最後的時間攻入一球,但比賽仍然繼續,在現今經常會加時八、九分鐘的情況,隨時仍會有入球,因此現場評述員絕不會用「埋齋」這字眼,倒是比賽完結之後,準備新聞講稿的人,看到球員甲在第88分鐘射成4-1的局面,是比賽的最後一個入球,便加上「埋齋」這字眼。那如果A隊領先4-0,B隊在最後階段攻入一球而成為4-1的賽果,那麼這一球也是比賽中的最後一個入球,又可不可以說是「埋齋」呢?如果有人以為「埋齋」只適用於贏波的一方,那麼勝方射成4-0的一球又是否可以說成「埋齋」呢?
又如果,比賽的賽果是在上半場二十分鐘已做成,之後再無入球,那麼球員甲在上半場二十分鐘攻入成4-1的一球,可否說是「埋齋」呢?又如果,比賽結果就是1-0,那麼這一球又是否能說是「埋齋」呢?種種如果,只是說明「埋齋」不是這樣用!
以前還未有很多正式途徑,甚麼足球訓練班,以至甚麽足球學校之類,非常罕有,大家踢波就是和同學們,在放學後,或者在週末時候,在學校的球場玩玩而已。學校沒有球場的,大概會在學校附近,或者住處附近的球場,隨便湊合兩隊便可以開波。這些都是非正式的,沒有球證(或人人都是),沒有時限,球員隨時加減,調換位置。起初還有一些人計算賽果,1-0,2-0,2-1⋯,但很快便誰管呢!
那麼如何完場呢?如果波主(皮球的主人)要先走,波沒有了,自然要散Band。當時物資短缺,不是人人都可以擁有一個足球,特別是皮造的。另外,就是大家都已經筋疲力盡,有時星期六早上玩了三個多小時,大家也要準備回家吃飯,有人提出,大家也和應,於是便有「入下一球嗰隊贏」之說,(後來才知道,英文也有”The Next Goal Wins”一說,可見放諸四海皆準!)而那一球便是「埋齋」的一球。
不過,已經踢了幾個小時,大家都不為已甚,有個別好勝的,便大叫一聲「等我埋齋」,自己獨佔皮球,扭過幾個已不感興趣的守衞,射球破網,於是當日活動便完結,大家便各自回家。有時,大家份屬同學,在此時刻,可能記起明仔經常踢後衛,甚至守龍門,於是鼓勵他開上前線,「等明仔埋齋」,大家便造就機會,讓明仔一嘗入球滋味。所以,「埋齋」之說,便由此而來,在非正式的比賽中,其實並沒有甚麼明文規定,而一旦有人已「埋齋」,其他人仍會搶着皮球,多射幾腳,所以完全是非正式。同樣,在籃球場上也經常聽到,也主要是在非正式比賽場合。大家玩了一段時間,準備鳴金收兵之時,大家便各自投籃,距離和角度自選,一球不中,可以再投,直至投入為止,就是「埋齋」了。以前會各人輪流做,每個人都「埋齋」了,才算完成「儀式」,各自回家。一向都是在非正式埸合的一種約定俗成,因此,現在有人拿來用在正式的職業球賽用,而且又不是每埸比賽都用,便顯得有些不倫不類了。
當然,「開齋」「埋齋」這些詞彙早已由來已久,如果要追本溯源,大概會和祭祀或葬禮活動有關,後來多和一些賭博之類的活動有關。例如在蔴雀枱上有人會呻:打足四圈都未開齋!或者話,呢位神射手上季入三十球,今季踢到第十埸先開齋(踢入第一球)。這些都容易理解,明白,但「埋齋」呢?其實真的不容易用,所以值得思考一下,不要人云亦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