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实体烟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选择的艺术

实体烟
·

「艺术」二字,译得恰如其分。它是审美,也是技术。

很早在王小峰博客看过一个观点,说很多殿堂级的古迹,无非装饰而已,通过纹样的重复制造奇观,本质还是工匠,而非艺术品。

同时,有艺无术者,不事创作,凭审美做做收藏家、评论家,也是正道。

好在技术的进化,给了审美实现以另一条通路,你只需靠审美把关,做选择题就好。

摄影是选择题。只要你在场、够近,有根能用的手指头,就算在时间切片中挂一漏万,好作品的几率也不低,根本无需苦学画功。假如有这么一个永动机快门,逐帧记录世界运行(我感觉快要实现了),人人可用,那么摄影将不仅是选择题,更是截取的艺术。它似乎更接近摄影的本质,在流动时间的银河中各取一瓢。

-

音乐和摄影有这样一个内在联结,它们旨在打破并重塑时间的流动。而且音乐更近一步,率先被科技拽进「选择」与「截取」的王国。

本来,音乐家们通过大量训练,心手合一,用技艺去匹配审美。这里面当然会有匠气弄人者,用速度、技巧、乃至形体动作的障眼法,掩盖审美的空洞,买账者仍大有人在。

不过,技术让音乐人跳过心手合一,另辟捷径。从海量软件音色库、到音频工作站的超线性编辑流程、再到 AI,无数种组合放到你面前,你只需轻点手指,为每一个微小决定拍板即可。

「采样音乐」更是如假包换的截取艺术,它因技术而生。如果没有唱机、采样器、电脑等设备(皆非乐器),我们听到的绝大多数嘻哈都将不复存在。它们的根底,都是对已发行音乐素材的「截取-拼贴-再创作」。

尽管素材颗粒并不总是由你创造,但也是实打实的原创作品。

我在意的是,假如,当所有人都停止产出原创,而是靠对现成素材的选择进行创作时,理论上讲会不会有那么一个时间点,全部音乐素材都被采样过了,我们从此进入回收材料的永续循环?

在 Bilibili ,这样的事已经在发生了。无数 up 主对于原始素材(如《征服》里的刘华强、《马大帅》里的彪哥)的加工再创作、再再创作、再再再创作,每一次叠加,都被算作原创作品的新发表,以至于你不需要知道彪哥的梗,也能看出乐子来,正如我们无需考证嘻哈 beat 采样了哪首老歌,好听就行。

  • Drake - Circo Loco

  • Daft Punk - One More Time

  • Eddie Johns - More Spell On You

以上三首之间的关系:Drake 在 2022 年的歌,采样了 Daft Punk 2001 年的歌;Daft Punk 2001 年的歌,采样了 Eddie Johns 1979 年的歌。你说,以后会不会有人继续采样 Drake 呢?

李源

2025.9.2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