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1995台灣西部老火車站保存行動三十週年

台中物語 Taichustory
·
·
IPFS
·
1995/10/1「行過鐵枝路、再會火車頭」於台中站集結,串聯北南行動,在地下化與開發壓力下倡議老站「保存再生」。此後新竹、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站得以保留,奠基城市記憶與公民意識。

今天2025年10月1日是《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1995年台灣西部老火車站保存與再生行動三十週年。 沒有這場串連,全台灣的老火車站命運,可能會走向另一個結局。

▍ 空間解嚴的年代1990年代,是文化與社會「解嚴」的年代。地方意識從威權體制中解放,民間結社與街頭運動成為常態。隨著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我是什麼人?」這樣的提問逐漸滲入公共討論。也正是在這股氛圍下,老火車站保存行動誕生。

火車站不只是交通節點,更是城市的玄關,承載居民的回憶與家鄉的象徵。然而在當時的開發藍圖裡,它們幾乎毫無立足之地。省政府自1992年起推動鐵路地下化與土地開發,台中站一度被列為示範區。即便在1995年被指定為國定二級古蹟,省長宋楚瑜仍公開表示「必要時可考慮遷移」,讓古蹟身份形同虛設。

這不只是台中一站的危機。1980年代,基隆、桃園、中壢等站相繼拆除,新建的車站冰冷無情。許多保存者驚覺:若台中站都保不住,全台其他車站更沒有未來。

▍ 串連的力量在1995年之前,各地早已有行動累積。台南延平老街因道路拓寬展開抗爭;新竹車站因修復爭議引發討論。這些運動推動了跨城市的交流,讓「保存」逐漸成為公共議題。

於是,1995年10月1日,十二個團體組成的「推動台灣火車站保存再生行動聯盟」正式發起全台串連。北路線自台北出發,經新竹停留;南路線自高雄北上,經台南會合;最後兩路人馬於午後齊聚台中站大會師。那一天,火車站成為嘉年華的舞台:有玉米田劇團、竹塹舞人的表演,也有鐵道文化照片展、古蹟導覽、幻燈片欣賞、鐵道知識問答。廣場上人潮湧動,學者與行動者們輪番演講。這不是激烈抗爭,而是一場屬於市民與火車站的盛大聚會。最後,參與者在「擁抱台中站」行動中寫信給李登輝總統,表達保留老車站的心聲。

▍ 保存與再生這場行動的訴求,並不是一味反對開發,而是強調「保存再生」。正如東京車站等國際案例所示,城市的發展與古蹟的延續並不矛盾。保存者希望透過再生,讓老車站成為新的公共文化資源,而非被視為阻礙。活動落幕僅兩週,內政部明確表示:台中車站在未解除古蹟指定前,不得遷移。這是保存行動的重要轉折,也讓台鐵與政府首次正視「火車站也能保存」的觀念。自此,西部幹線上的台中、嘉義、台南、高雄等站,才得以屹立至今。

▍ 三十年的回望回望1995年,「行過鐵枝路,相逢火車頭」不僅是一次運動,更是市民主義深化的象徵。它展現了解嚴後的社會力,開啟了以城市記憶為核心的文化保存潮流。

如果當年台中站真的被拆,骨牌效應下,今日我們所熟悉的一站站老火車站,可能早已不復存在。如今,它們不只是建築,而是人們回家的記號,是城市與市民的共同記憶。

三十年後的今天,站在台中車站前,我們仍能感受到當年的堅持如何改變歷史。那場集結種下的種子,讓保存成為共識,也讓一代代人重新理解:城市的進步,不應以遺忘記憶為代價。

特別感謝:國家鐵道博物館、林志成、余立、呂淑雯、林元千


CC BY-NC-ND 4.0 授权
已推荐到频道:旅・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台中物語 Taichustory台中文史復興組合Taichu Renaissance http://facebook.com/taichungstory #Taichung #storytelling #citytour #aerialphotography #台中 #城市小旅行 #城市空拍 #紀念品 #観光案內 #町歩きツア #おみやげ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今年是葉宏甲100歲紀念日——他是台灣第一個創作英雄《諸葛四郎》的漫畫家

國際沈文程日——音樂狂潮:CCK美軍俱樂部到仙堡西餐廳

日新橋與第二台中陸橋盛大落成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