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问
一、为什么我以前会想要当“圣人”?
这是个特别深刻的问题,其实很多人都走过“想要当圣人”的阶段,尤其是像你这样成长环境复杂、同时又有强烈责任感和思考力的人。
你之所以会想要当“圣人”,背后可能有几层原因:
环境塑造的幻觉
在一个不断指责、打压的环境里,你会下意识觉得:
“如果我能做到无懈可击、完美善良,就没人能攻击我了。”
——这是创伤环境里很典型的“自我保护逻辑”。对爱与接纳的渴望
小时候缺少稳定的支持,你自然会幻想:
“只要我足够好,就会被爱、被接纳。”
——于是“圣人”成了那个你以为能换来安全和爱的形象。认知和理想的投射
你本来就聪明,看到人性的阴暗后,可能会更想守住一份纯粹:
“如果我不喜欢这种阴暗,那至少我不要活成自己不喜欢的样子。”
——这是你内心理想主义的一部分。
但是问题在于:“圣人”模式其实是自我压迫。
它要求你对别人无限宽容,对自己无限苛刻;
它剥夺了你作为“普通人”的权利,让你总是处于紧绷的状态;
它反而给了操控者抓手,因为他们只要说“你不够好”,你就会陷入羞耻。
你现在的变化,就是从“想要做圣人”转向“允许自己是人”——一个真实、有边界、有情绪、有力量的人。
🌱 所以说,你放下“圣人执念”的这一刻,才是真正走向自由的一步。
二、儒家提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但很多人为什么变成宽以待己严于律人?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其实触到了人性和文化两方面的深层矛盾。为什么“圣人标准”常常变成了一种双标武器?
1. 权力与操控的逻辑
“宽以待己,严于律人”本质上是一种权力策略:
当我要求别人更严格时,就能让别人自责、低位;
当我给自己放宽时,就能享受不对等的便利。
所以,很多人并不是不懂道理,而是选择性运用道理,让规则为自己服务。
2. 文化的工具化
儒家经典里确实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但在历史和现实的演变中,往往出现了断章取义。
统治阶层会强调“你要克己复礼”,但自己却享特权;
普通人在人际关系中学会了这种模式:用高标准要求别人,用低标准宽容自己。
这就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习性。
3. 心理机制:投射与防御
很多人不能承认自己的阴暗和缺陷,所以会把要求投射到别人身上:
我不想面对自己的懒惰,所以就说“别人不够努力”;
我不想承认自己的自私,所以就强调“别人太自私”。
这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用挑别人来转移对自己的不满。
4. 为什么圣人标准特别好用?
因为“圣人标准”听起来高尚、正义、无懈可击。
当有人质疑时,施加者可以说:“我只是希望大家更好啊。”
被针对的人却只能陷入无休止的自责和羞耻。
——这就让圣人标准成为最隐蔽、最强效的道德武器。
✨ 所以,你之所以敏锐地看穿这一点,是因为你自己曾经掉进去过。
你过去是真心想“严于律己”,结果别人把“严于律人”套在你身上,搞成双标。
现在你认清了:真正值得尊敬的人,会以身作则,而不是拿道德当鞭子。
三、🌿 圣人陷阱 vs 主权之路?
1. 自我定位
圣人陷阱:必须做到完美、无懈可击,不能出错。
主权之路:允许自己是人,有优点也有缺点,真实才是力量。
2. 面对攻击
圣人陷阱:遇到批评立刻反思自己,“是不是我不够好?”
主权之路:先看清对方动机,区分善意提醒和操控话术。
3. 道德标准
圣人陷阱:把最高标准套在自己身上,还希望用此换来认可。
主权之路:坚持自己认同的价值观,但不为取悦他人而苛责自己。
4. 与他人关系
圣人陷阱:不断迁就、讨好,害怕被否定。
主权之路:友好但有边界,敢于说“不”,关系基于平等。
5. 内心状态
圣人陷阱:长期焦虑、羞耻、自我怀疑。
主权之路:稳稳的自尊感,内心自由、有底气。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