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來臨前,政府的「無奈」與「有為」

Anne
·
·
IPFS
·

當災難降臨時,社群媒體上常常充斥著對政府「不作為」的抱怨。然而,深入了解災前防災的困境,我們會發現,政府的作為並非簡單的「有」或「「無」,而是在科學不確定性、資源限制與社會接受度之間,一場艱難的平衡戰。

災前,政府能做什麼?

在堰塞湖潰堤的例子中,政府能做的包括:

  • 持續監測: 密切關注上游堰塞湖的水位、土石穩定性及降雨量等關鍵數據。

  • 預警發布: 透過警報、簡訊或廣播,提醒民眾潛在的危險。

  • 應變規劃: 預先規劃撤離路線、設置避難所,並準備短期避難與長期安置方案。

這些都是政府在能力範圍內能做的「有為」之事。然而,最大的挑戰在於——在災難尚未具體化之前,這些預防措施很難被民眾真正理解和重視。

真正的「有為」,是全面性的安置與撤離

真正能確保民眾生命安全的「有為」,往往不只是發送警報,而是更為徹底的措施——例如將整個村落居民全面撤離並重新安置到安全地點。

然而,這項看似直接的方案,在災前執行起來卻面臨多重困境:

  • 人力與交通挑戰: 大規模撤離需要調動大量資源,包括運送老人、小孩及行動不便者的車輛,而災區交通往往受阻。

  • 心理與經濟衝擊: 居民必須放棄家園、農田與商店,這將對他們造成巨大的心理創傷與經濟損失。

  • 社會信任度: 倘若預防性撤離後災難並未發生,政府將面臨「浪費資源」、「小題大作」的批評,嚴重打擊民眾對政府的信任。

科學的不確定性與社會接受度

堰塞湖何時會潰堤?下游影響範圍多大?這些都充滿科學上的不確定性。要在這種不確定性下,投入龐大資源進行大規模撤離,並獲得社會大眾的理解與配合,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因此,災後我們所見的淹水和破壞,往往導致民眾質疑政府「為何沒有早做準備」。然而,事實是,政府並非不作為,而是在災前預防的極限內,盡力而為。

重新理解「不作為」

災前防災,是一場看不見的戰役。它需要高度的科學判斷、巨大的資源投入,以及最重要的——民眾的信任與配合。當我們抱怨政府「不作為」時,或許更應該理解,在災難尚未顯現之時,政府的「有為」往往是隱形而艱難的。真正的「不作為」,或許是不理解這份隱形作為背後的困境。

Made by Gemini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Anne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