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潛影之間:Mario Klingemann 與生成式藝術的起點
IPFS
🔹 從程式邏輯出發的美感試驗
Klingemann 出身平面設計背景,早期活躍於 Flash 與生成藝術社群。他透過模組化程式與隨機演算,尋找秩序與混沌之間的張力,讓數據在畫面中形成獨特節奏。這個階段的作品,像是對「控制與偶然」的辯證,也為他日後進入機器學習的創作思維與結構訓練奠定了重要基礎。
🔹 潛在空間的藝術實驗
進入 2010 年代後,Klingemann 開始使用生成對抗網路(GAN)與 PPGN 等模型,創作出模糊於真實與錯誤之間的影像。作品如 Neural Abstractions、CycleGAN Makeover 展現他對「潛在空間」的美學理解——那些由機器幻化出的視覺錯位,既陌生又充滿詩意,彷彿揭開了機器「夢境」的邊界與其對人類形象的再詮釋。
🔹 當機器成為共創者
隨著 Botto 與其他社群實驗的發展,Klingemann 將創作視為人類與算法的對話。他強調「過程比結果更重要」,透過群眾投票與模型偏誤讓機器參與審美決策,重新定義藝術的主體性。這些探索不僅拓寬創作的形式邊界,也讓觀眾開始思考——當創意不再屬於單一個體,人類與人工智慧之間的創作關係,究竟會走向何方?
⠀
參考網站:RIGHT CLICK SAVE
c2x3 除了會在 Matters 分享Web3相關資訊,也致力將台灣項目推向國際,如果喜歡這些內容,請不吝分享我們的文章讓更多人看見,我們也有 Facebook、Instagram、Threads 和英文版的 Twitter、Medium 跟 fxtext 喲,歡迎大家來逛逛,未來還請各位多多指教囉!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